化学废弃物按物理形态可分为废气、废液和废渣三种,简称“三废”。
1、废气又称气态废弃物,主要指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使用仪器分析样品时产生的废气、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和排空的标准气和载气等。例如:酸雾、甲醛、苯系物、各种有机溶剂、汞蒸气、光气等。
2、废液又称液态废弃物,主要指多余的样品、实验后的余液、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存液和洗液、实验容器洗涤液等。分为无机废液和有机废液,无机废液含重金属(如铁、钴、铜、锰、镉、铅、镓、铬、钛、锗、锡、铝、镁、镍、锌、银、氰(游离氰、氰化物或络合氰化物)、汞(Hg+或Hg2+)、氟(氟酸或氟化物)、酸或碱、六价铬等;有机废液包括油脂类(如灯油、轻油、松节油、油漆、杂酚油、锭子油、绝缘油脂、润滑油、重油、切削油、冷却油、动植物油脂等)、含卤素的有机溶剂(如三氯甲烷、氯甲烷、二氯甲烷、四氯碳、甲基碘等脂肪族卤素化合物,或氯苯、苯甲氯、多氯联苯等芳香族卤素化合物)、不含卤素的有机溶剂(如酚类、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等)。
3、废渣又称固态废弃物,主要指多余样品、合成与分析产物、过期或失效的化学试剂、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玻璃器皿、纱布)等。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2008]第1号),化学废弃物按危害性可分为危险性废弃物和非危险性废弃物。危险性废弃物是指具有易燃性、腐蚀性、毒性、反应性等一种或几种危险特性的化学废弃物,也包括排除具有危险特性,但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化学废弃物。
①易燃性废弃物:包括燃点低于60℃,靠摩擦或吸湿和自发的变化而具有着火倾向的固体废弃物;着火时燃烧剧烈而持续,以及在管理期间会引起燃烧危险的废弃物。
②腐蚀性废弃物:包括对生物接触部位的细胞组织产生损害,或对装载容器产生明显腐蚀作用的废弃物;含水废物,或本身不含水但加入定量水后其浸出液的pH≥12.5或≤2的废弃物;最低温度为55℃以下时,对钢制品每年的腐蚀深度大于0.64cm的废弃物。
③毒性废弃物:包括含汞、铅、镉、铬、铜、锌、砷、氰的化合物,石棉,有机氯溶剂等。
④反应性废弃物:包括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等。[1]
1、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过敏、引起刺激、缺氧、昏迷和麻醉、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尘肺等。某些化学废弃物与皮肤直接接触可导致皮肤保护层脱落,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甚至引起皮炎;与眼部接触可导致轻微伤害、暂时性的不适,甚至永久性的伤残等。例如:人体慢性吸入苯,可引起头痛、头昏、乏力、苍白、视力减退和平衡失调;液体苯与皮肤接触,可溶解皮肤的皮脂,使皮肤干燥;高浓度苯蒸气对眼睛具有轻度刺激,并产生水疱。有些化学废弃物,如重金属元素,进入人体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不表现出受害症状,但潜在的危害性极大。例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某化工厂将含有甲基汞的废水排人海中,使海中生物受到污染,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含高浓度有机汞的鱼类,造成汞中毒,出现运动失调、四肢麻木、疼痛、畸胎等症状,约1246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