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彭灿碧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地主家庭。但后来由于母亲早逝,父亲生病致残,家中的经济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彭灿碧从女子小学毕业后,父亲就给她找了婆家,逼着她结婚。渴望自由的彭灿碧对父亲的这种做法感到十分气愤,不久便逃离了家乡。 彭灿碧
1943年,中共南方局派人到合川县金子乡建立革命政权,当时彭灿碧正在当地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吸引了年轻的彭灿碧,在党组织的引导下,她很快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46年,彭灿碧应聘到金子乡中心小学教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她尽职尽责,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她更是尽其所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彭灿碧经常协助党组织做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工作,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1947年,党组织考虑到彭灿碧思想先进、革命积极,决定吸收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彭灿碧对革命工作更加积极努力。她每天晚上都要去夜校讲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同年6月,金子乡农会总会正式成立,彭灿碧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三抗队”(抗丁、抗粮、抗捐)和“武工队”的工作当中。农会和农民武装的成立,使得国民党政府既收不到苛捐杂税,也派不动壮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革命事业。
1947年秋,国民党政府实行“清乡”政策,派出军队大规模清剿金子乡的农民武装。年底,彭灿碧被党组织转移到合川龙市镇小学任教,并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从这时开始,彭灿碧的具体工作就是掩护、联络各级党组织,传达党内的有关决定和工作部署。
1948年2月,彭灿碧担任古城支部书记。不久,党组织准备领导华莹山地区的游击队,发动一次武装起义。一个接一个的任务落在了彭灿碧这个瘦弱女子的肩上,她既要抓紧时间开展统战工作,又要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敌人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向党组织汇报。由于彭灿碧还兼任肖家乡妇女支部书记,她还组织起肖家乡的妇女为起义游击队筹集经费、物资、药品,打草鞋,做子弹袋。彭灿碧把每件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在她的努力下,金子乡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条件逐渐成熟。
起义前夕,彭灿碧怀着激动的心情绣了一面“西南民主联军华莹游击第四支队”的军旗。8 月,武装起义正式打响。彭灿碧化装成农村妇女,不顾危险,日夜兼程地把筹集到的所有物资运送到起义前线。但起义军最终还是在武胜县黑尔场被敌人包围,经过连日激战才得以突围。这之后,党组织把彭灿碧转移到重庆,不久,她就接到了新的任务:回到合川县,转移在起义中受伤的战士。武装起义失败后,整座华莹山都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军队四处搜捕起义军战士,合川县和周围几个县城都是关卡林立。但彭灿碧为了革命事业顾不上个人安危,她一接到组织交代的任务,便立即动身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