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1]
1901年,跟随父亲读书习字,便想学画,父亲不许,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
1904年,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开始跟随父亲学画。每日课竟,便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画。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
1905年,随父亲乘舟赴溧阳,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1908年,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12年,因父亲重病而返回故乡,先后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任美术教师。
1914年,父亲去世,随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工作,只得返回宜兴。
1915年,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斡,无以过也”。
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仍作画;3月,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为等学者。并为康有为和其亡妻何旃理及朋友们画肖像。
1917年,得明智大学稿酬,东渡日本研习美术。饱览日本美术藏品,觉日本花鸟画家能脱出旧习,但尚少韵味。又结识日本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
1918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在画法研究会开学典礼上提倡吸收西洋绘画之长,创造新的风格,并为《绘学杂志》撰文,指出中国绘画在该时代的陈腐颓败,号召画坛有志之士奋起革新;另创作作品《西山古松柏》《晴岚翠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