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节度置夏州节度使,治夏州,在今陕西横山区西北。唐末黄巢起义爆发后,李思恭与鄜州(治今陕西富县)李孝昌同誓讨贼,唐僖宗以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黄巢被平定后,李思恭拜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11] [12] “夏”的国号即来源于此。[118]
西夏建立后,又自称“邦泥定国”[2] 或“白高大夏国”、西朝[3] 。西夏史专家吴天墀认为,邦泥定国很可能是汉字“白上国”的西夏文音译。[13] [14] 西夏统治者将他们的国家称为“白上国”,有文献记载,也有文物证据。“白上国”就是“尚白之国”的意思,西夏统治者用尚白作为其政权的标志,是承袭和利用了广泛流行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以便树立起“西朝”的形象,与北朝辽、南朝宋鼎足而立。[109] 同时亦有“河西”之称[15] ,是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7]
主词条:西夏学
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16]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隋书上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17] 《旧唐书》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tàn)昌、邓至后,党项始强。”[18] 唐朝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内附,被唐朝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16] 。后党项羌逐步繁衍成数个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据今的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等地。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遭到吐蕃军队进攻,向唐玄宗求救,被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市)。 共3张 党项衣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