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不着头脑”作为汉语成语,指对事情的原委或状况感到困惑,无法理清头绪或理解其中缘由[2] [3] 。其语义聚焦于主体面对复杂、矛盾或突然发生的事件时产生的迷茫状态,常用于描述因信息缺失、逻辑混乱或突发变故导致的认知障碍。
该成语的文献用例可追溯至多部清代小说: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回:“兰音、若花忙立一旁,二人摸不着头脑,又不敢违拗,只得暂且回避。”[1][2]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羊统领满腹狐疑,更是摸不着头脑。”[1][2]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袭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也只管站在旁边呆呆的看着他。”[3]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他浑家听了这话,正摸不着头脑。”[3]
上述用例均通过具体情节展现人物面对突发事件或矛盾信息时的困惑状态,印证了该成语在古典文学中的语义稳定性[1] [2] [3] 。
“摸不着头脑”在句子中主要承担谓语或状语成分,用以描述主体的心理状态或修饰动作发生的背景[3] 。例如:
作谓语:“众人听了,都摸不着头脑。”[2]
作状语:“他摸不着头脑地站在原地,不知如何回应。”[3]
该用法凸显成语对主体内在困惑的聚焦性,并与动词搭配构成完整的语义框架[3] 。
糊里糊涂:强调认知层面的混沌状态,缺乏清晰思路[2][3]
摸不着头脑: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2]
一目了然:指事物清晰明了,一眼即可完全理解[2][3]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掌握得极为透彻[2][3]
近义词与反义词共同构建了该成语在语义场中的对立与互补关系[2] [3] 。
该成语在古今语境中均具较强适用性:
古代用例:"袭人听了,惊疑不止,又是摸不着头脑。"
现当代用例:"他忽然说了些摸不着头脑的话,令在场众人面面相觑。"
例句涵盖书面叙事与口语交际,印证其跨越时代的语义延续性[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