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古称松江、亦称松陵江、笠泽江[7] 。三国吴韦昭《国语·越语》注、晋郭璞《水经·沔水注》引均以为松江、东江、娄江为《尚书·禹贡》之“三江”。《后汉书·左慈传》“所少吴松江鲈鱼耳”,《陈书·侯瑱传》“与(侯)景战于吴松江”。此“吴松江”乃谓吴地之松江,非说江名叫吴松江。《通典》《元和郡县志》吴县下皆有松江。唐陆广微《吴地记》“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也”。晋及唐朝时也称松江之下游为沪渎。[12] 北宋郏亶、郏侨(所著《太湖水利》)、单锷等水利书中松江、吴淞江两名已并见,吴淞江或作吴松江(因古为吴郡地)。北宋郏侨中称松江,元、明以后习称吴淞江,松江之名遂不用作江名。[5] 例如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称吴淞江。[7]
19世纪上海开埠后,外人大量迁居上海,因吴淞江通苏州,故习称吴淞江下游段(北新泾至黄浦江一段[12] )为苏州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胁迫上海道台麟桂签订扩大租界协定书,始见苏州河之名。[12]
太湖水源出天目山东麓广生松柏的山地,经笠泽(太湖)流出,故又曾称松陵江、笠泽江。[12] 吴淞江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1] ,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
吴淞江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东流经吴江、吴县、昆山县(市)的若干乡镇,越滨湖、淀泖两区域,于四江口进入上海市境,继续向东至旧江(今称虬江)道入海。全长125公里。其在苏州境长81公里(一说75.36公里[17] )。[10] 自西向东,在吴江区与江南运河相交,向北干河有青阳港、清秋浦、夏驾浦,与阳澄河网沟通,向南干河有大直港、千灯浦,与淀泖河双沟通。自江南运河蜿蜒流经苏州市区、吴江和昆山,至花桥四江口入上海市境内,河底宽度45米~80米,河底高程10米~20米,河口宽60米~120米。吴淞江越滨湖、淀泖两河网,是江苏省苏南航道网中的省际干线,为五级航道,航道称苏电内港线,具有行洪、排涝、航运和景观等功能。设计与实际防洪标准五十年一遇至一百年一遇、洪水位4.38米~3.95米;设计排涝标准二十年一遇、排涝面积757.93平方公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