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世隆是河东郡解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和永济市虞乡镇一带)[29][30] ,自先祖柳卓时迁入襄阳居住。[32] 他祖父柳凭曾为冯翊太守,父亲柳叔宗去世较早,伯父柳元景官至刘宋尚书令。[34]
柳世隆年轻时便很有风度,深得伯父柳元景的宠爱,孝武帝刘骏召见柳世隆,称其将来必能位至三公。[1]大明二年(458年),海陵王刘休茂出任雍州刺史,征辟柳世隆为主簿。不久,西阳王刘子尚加号抚军将军。柳世隆又被调入抚军府,担任法曹行参军。[2]
景和元年(465年),柳元景因密谋废立,被前废帝刘子业诛杀。柳世隆时任虎威将军、上庸太守,远在上庸(治今湖北竹山),因而得以幸免。是年,刘子业遇弑,宋明帝刘彧即位,并为柳元景平反。当时,各地藩镇不服刘彧统治,纷纷起兵反叛。柳世隆因感激刘彧,故而在上庸起兵响应朝廷。他本欲袭取襄阳,结果在万山被孔道存击败,只得隐匿在民间。[3]
泰始二年(466年),刘彧平定叛乱。柳世隆得以回朝,历任尚书仪曹郎、太子洗马,又被外放为宁远将军、巴西梓潼太守。元徽二年(474年),建平王刘景素进号镇北将军。柳世隆由越骑校尉调任镇北谘议参军,领南泰山太守,又改任镇北司马、东海太守,但不久便再次入朝,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后来,柳世隆又被外调为安西司马,加宁朔将军。当时,权臣萧道成之子萧赜担任安西长史。柳世隆与萧赜同在安西军府,二人交往甚密。[4][5]
当时,朝廷疑忌荆州刺史沈攸之,暗中进行戒备。升明元年(477年),萧赜回朝担任左卫将军,萧道成在刘怀珍的建议下致信道:“你既然要回朝,就必须找一个文武兼备又与你关系投合的人交待后事,而柳世隆就是最恰当的人选。”萧赜便推荐了柳世隆。于是,朝廷任命柳世隆为前军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6]
不久,沈攸之起兵造反,派部将孙同、刘攘兵等为前锋,又派王灵秀等将出兵夏口(今湖北汉口),占据鲁山(今湖北汉阳东北隅),自己则乘轻舸先行到达白螺洲。当时,沈攸之认为郢城弱小,不值一攻,派人对柳世隆道:“我奉太后之命,返回京师,你跟我一样效忠国家,一定能明白我的意思。”柳世隆答复道:“您的用意,我早已听说。郢城不过是一个小镇,只求能够自保。”沈攸之便打算离去,柳世隆却又命人在西渚(今鹦鹉洲西)挑战。沈攸之大怒,命军队登岸作战,焚烧城郭,筑建长围,昼夜攻城不止。郢州守军在柳世隆指挥下顽强抵抗,叛军屡屡被打退。当初,萧赜回朝时,曾对柳世隆道:“如果沈攸之造反,焚毁夏口船舰而后顺流直下,那么我们坐守空城,便制约不了他。我们要引诱他来攻城,但又不能让他很快攻克。到那时,我们内外夹击,便无忧患了。”这时,萧赜派桓敬、陈胤叔、苟元宾等八支军队占据西塞,等待歼敌时机。他又担心柳世隆危急,便派心腹胡元直偷偷进入郢城通报援军消息。沈攸之久攻郢城不下,而平西将军黄回率军赶到西阳(今湖北黄冈),正溯江而上,步步进逼,叛军因此军心动摇,逃亡者日渐增多。升明二年(478年)正月,沈攸之部将刘攘兵用箭射信给柳世隆表示投降,柳世隆便打开城门让他进来。十九日,刘攘兵趁夜纵火烧营,率军离去。叛军见大火燃烧,随即溃散,将领也难以控制局势。沈攸之大怒,将刘攘兵的侄子刘天赐、女婿张平虏斩首,仅率数十骑逃回荆州,后在华容自缢而死。[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