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这在《宋史》中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休假五日,两京诸路州、府、军、监前七日建道场设醮,断屠宰……”[3]
后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王思潮表示,“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按照古人的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他们对初三很重视,称为“小年朝”。有些地方又把正月初三称为“赤狗日”,都认为这一天不宜出门拜年,而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据说,“赤狗”是指“火焰之神”,出外如果遇到它,难免会有凶事,拜访朋友们可能发生纠纷,因此最好待在家里好好休息。[3]
依据地区风俗不同,正月初三又被叫做“猪日”、“小年朝”、“赤口日”、“老鼠娶亲日”,还有不拜年、贴赤口、烧门神纸、禁食米饭、晚起早睡等大大小小的民俗习惯。[25]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第一天为正月初一,第三天则为正月初三。[23]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3]
农历年的第一个月,传统的叫法是“正月”,要从古人给月份命名的方式习惯说起。我们的祖先除了用序数词标明月次之外,还为各个月份取了别名。月的别称往往显示其季节时令的自然特征,如,一月份时太阳和月亮的视位置同在陬营这组星宿的空城内,因此有别名为陬月。三月份是开始采桑养蚕的时节,便又称蚕月。九月份秋霜肃杀,万物渐渐凋敝,阴气侵寒,大地呈现一片灰蒙蒙的昏暗景象,故称玄月。十一月份是冬至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故名冬月。古人也有注重强调某一月份中特定的社会活动内容而为月份取名的。比如,十二月是一年最后一个月,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上自王室,下至民间,在这个月里都要除旧布新,迎接新生活的到来,故此月又称涂月,涂即除,以新易旧的意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