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汉至南北朝
夏代,正阳县为古慎国,位于豫州地。始建无考。
商,为挚国地。[7]
周初,正阳南境属江国(国都在今县城东南40千米涂店),北部属沈国,县本部为慎国。江、沈、慎均为西周封国。
春秋,属蔡国。后复为慎国。
战国,属楚国。秦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正阳属秦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正阳属颖川郡(郡治在今禹县)。
西汉初年,置慎阳国。汉元狩五年(前118年),废慎阳国,降为慎阳县,此为正阳设县之始。
魏、晋,仍为慎阳县。
南朝,宋时,慎阳县改名为真阳县。
北朝,东魏,真阳改属义阳郡(郡所在今信阳)。北朝北齐,并入保城县(县城在今宋店西北4千米)。[7]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元年(581年),撤保城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再设县,名为真邱。
唐朝前期,真邱县属豫州(州治在今汝南)。延载元年(694年),改名为淮阳县。神龙元年(705年),再改名真阳属蔡州。
宋、金,因之。
元朝,真阳又改属息州(州治在今息县)后属汝宁府。[7]
明清
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户编不足,撤真阳县,并入汝阳县。景泰四年(1453年),置真阳镇,设巡检司。正德元年(1506年),真阳镇升为真阳县,属汝宁府。
清顺治年间,仍名为真阳县。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讳,改“真”为正,县名改为正阳县,属汝宁府。[7]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正阳仍属汝宁府。[1]
民国三年(1914年)8月,改属河南省汝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