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人居住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南部以及伯利兹北部几乎相连的土地上。21世纪初约有70种玛雅语言,有超过500万人在使用,其中大部分能讲双语(玛雅语和西班牙语)。
在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之前,玛雅人曾创造西半球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从事农耕、兴建巨大的石头建筑和金字塔神殿、冶炼金和铜,并使用一种现今已部分解读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已在村落定居,发展玉米、豆类和南瓜的栽培为基础的原始农业;公元前600年,种植木薯。开始兴建宗教仪式中心。公元200年,这些中心发展为有神殿、金字塔、宫殿、球场和广场的城市。古代玛雅人大量开采建筑用石材(通常是石灰岩),使用燧石之类更坚硬的石器切割石材。主要实施刀耕火种的农业,采用进步的灌溉和梯田耕作技术。发展了一套象形文字系统和非常精密的历法及天文体系。玛雅人使用野生无花果树皮内层造纸,并将象形文字书写于这种纸做的书籍。发展出繁复优美的雕刻和浮雕传统。建筑工程、石头碑铭和浮雕是了解古玛雅人的主要知识来源。早期的玛雅文化受到更早期的奥尔梅克文化(Olmec civilization)的影响。[1]
据《契兰·巴兰》一书记载,玛雅人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公元292),其特点是中美各群体形成共同文化,农业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古典期(公元292—900),开始有象形文字、石碑、庙宇等,中部地区有大规模发展,出现神权政治,晚期北方文化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后古典期(公元900—1527),在其前期(公元900—1250),南部和北部出现文化变革,托尔特克人到达中部高原并实行政治统治,将其宗教、礼仪、习俗强加于玛雅人,建立玛雅城,由科科梅家族进行统治;在北部地区,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融合,产生著名的玛雅潘文明。在后期(1250—1527),玛雅中心相继遗弃,政治解体,出现一些小城镇相互斗争。1519年西班牙殖民军将领H.科尔特斯征服了尤卡坦和危地马拉,塔亚斯卡尔的伊察人由于地处偏远和反抗西班牙殖民者,长期保持自治,直至1627年整个玛雅地区被征服。 共8张 玛雅人
公元前后至16世纪,建立若干奴隶制城邦,产生社会等级,分贵族(包括祭司、统治官吏、军事首领和商人)和平民(包括工匠、农民和奴隶)。实行分权治理,酋长管辖几个中心,农村居民组成公社,保存氏族制度的许多残余。行自然崇拜,尤其崇拜“太阳神”和“雨神”,以守护神“伊察姆纳”为最高神灵。从事刀耕火种农业,种植玉米(主食)、菜豆、南瓜和块根植物,饲养火鸡和狗等。公元初创造象形文字和历法,发明20进位制。在数学、天文学方面有较高成就。制陶、雕塑、绘画造诣极深。采用拱形建筑(梯形金字塔、宫殿、拱门等)。古代文明中心有蒂卡尔(在危地马拉佩腾省)、帕伦克(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和科潘(在洪都拉斯)。现代玛雅人分布很广,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玛雅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同化,已同所在国的居民基本融合。由于所在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不一,各国玛雅人在文化等方面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