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球虫属隶属于原生生物界顶复门球虫纲,为艾美球虫目模式属[1] [3] 。卵囊呈卵圆形或球形,成熟卵囊含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2个子孢子[1] 。根据卵囊形态学差异(如大小、颜色)及孢子化时间,可进行物种鉴定[2] 。分子标记分析显示其与圆孢子虫属具有高度遗传同源性,部分学者建议将圆孢子虫归入本属[3] 。
主要感染禽类肠道上皮细胞,柔嫩艾美球虫(E. tenella)和毒害艾美球虫(E. necatrix)是鸡球虫病主要病原[2] 。2024年研究证实牛单核细胞可作为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1] 。感染引发肠粘膜脱落、血便,雏鸡致死率可达50%[2] 。致病性源于裂殖体增殖造成的机械损伤及代谢毒素释放[1] 。
传统培养依赖动物宿主排泄物收集,2024年发明专利采用哺乳动物吞噬细胞(如牛单核细胞)建立无限增殖体系。该技术可实现裂殖子连续传代,产量较传统方法提升5倍以上,用于制备针对雏鸡或火鸡的减毒活疫苗或亚单位疫苗[1] 。2009年披露的L12蛋白联合多不饱和脂肪酸方案,可有效抑制艾美球虫子孢子入侵家禽宿主细胞[2] 。
2024年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圆孢子虫与禽类艾美球虫的遗传距离小于其与哺乳动物艾美球虫的差异。部分学者基于核糖体RNA基因序列相似性(>85%),主张将圆孢子虫属并入艾美球虫属。但传统分类体系仍维持两属分立,主要依据为圆孢子虫对人类致病而艾美球虫尚未发现人畜共患病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