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在婚礼丧葬方面一时尚无新制,各阶层、各民族和地区主要是因袭旧俗。在统治阶级中,大多以奢侈,浮夸、竞相厚葬为荣耀。力量不足者则借贷财物在下葬时大摆宴席。且停葬选期,水陆道场,聚亲朋戚友作乐娱尸,以示风光。丧事竞毫无哀戚之情,碗墓就在此时出现。川东及重庆地区在清代至民国初年,流行用瓷碗与石灰粘合作为墓椁的碗墓的殡葬习俗。
重庆碗墓的构造结构
2008年8月下旬,重庆鹅岭正街出土一座清代古墓,该墓竟是用2000多个青花瓷碗砌成。这种碗墓异常牢固,想要完整地掰下一个碗来几乎不可能。鹅岭正街市政管网改造进行到印制二厂路段时,工人们突然挖到一些瓷碗碎片。工人们看到一个个碗重叠在一起,似乎有人工垒砌的痕迹。该墓正好被压在鹅岭正街的公路下,墓室与公路垂直,墓顶离路面0.6米。由于墓室大部分都藏身公路之下,考古人员只能钻进墓室查看墓内情况。
重庆碗墓的墓室情况
墓内一大摞青花瓷碗挨个重叠,垒成一个拱形;随后一排瓷碗又垒成一个拱形。多个碗拱层层重叠,就形成了一个拱形顶的墓室。整个墓室长2.4米,宽1.35米,高1.3米,全部由瓷碗砌成,只有墓门是用石块封垒。
使用2000多个青花瓷碗,修墓人用了糯米浆和三合灰作“水泥”,将瓷碗粘合在一起,十分牢固,“要想完整地掰下一个碗来几乎不可能。”瓷碗的碗口直径约16厘米,为清代常见的青花沿白瓷碗,绘有花草、几何纹等图案。由于碗墓位于主干道下,考古所只能切割部分碗墙作研究,并用化学药品将粘碗的糯米浆等“溶化”。据推算,整个墓室共使用了2000多只瓷碗。“碗墙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介绍,相邻碗拱的碗口朝向正好相反,“一个朝下,一个朝上,正好咬合在一起。”遗憾的是,考古人员在墓门处发现一处盗洞,墓中随葬品早已不见踪影,只发现腐朽的木棺和几根尸骨。 清墓外券顶及墓室内情况
这些碗从材质工艺看是普通民窑生产的,墓主之所以用碗砌墓,并非为彰显身份,而是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在1986年,青草坡下的重庆特殊钢厂内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经市博物馆发掘清理,认定为清代碗墓,外椁全部用瓷碗与石灰粘合紧扣砌成。经判断,该墓所用瓷碗就是沙坪窑(今磁器口)的产品。
四川首次发现碗墓群 预计出土4000余只瓷碗
2013年4月26日,平昌县白衣镇白衣农场工人清理闲置土地打算种植花木时,挖掘机无意中挖出一座奇特的坟墓,周围用一个个碗和酒杯围着棺木,他们将这一发现报告给当地政府和平昌县文广新局。随后逐步清理考查,在同一地点共发现两座“碗墓”。[1] 四川碗墓群
四川碗墓群情况
此次发现的‘碗墓’共两座,一大一小。大的长3.3米、宽1.8米,用民窑青花瓷碗和酒杯围着;小的一座长3米、宽1.6米,用民窑青花瓷碗围着。28号,省考古研究院两名专家也来到现场,‘碗墓’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为以往发现的‘碗墓’都是孤立的一座,这次发现的是两座挨在一起,并且保存完整,这对研究‘碗墓’这一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白衣古镇百姓讲,他们经常在种植庄稼和修房造屋时挖到这样的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