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崇群(1907年-1945年) ,笔名终一。江苏六合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生坎坷,贫病交迫。1945年1月,正当风华茂盛之际,却猛然病逝于重庆北暗江苏医院,享年三十八岁。他多才多艺,著作甚丰,在小说,散文,翻译等领域都有耕耘和收获。仅在散文方面,就奉献出《晞露集》、《寄健康人》、《废墟集》、《夏虫集》、《石屏随记》、《眷眷草》、《晞露新收》、《碑下随笔》等多部散文集。

缪崇群在《石屏随记》中写到:“青春时代的一切,不管是欢愉还是苦闷,那都是生命中的一种绝响,不再重复也不能重复了。”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留恋与感怀,而他在云南石屏的那段日子身患重病,也难怪有如此的感叹。

巴金在《石屏随记》的代序中提到了缪崇群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我铭感着人间还有熏风,还有灵雨,还有同情,还有自然的流露,还有爱。”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缪崇群依然有着这种对人性的感悟,对巴金是一种震撼,对读者亦然。

早年曾游学日本。1929年开始创作散文,大部都是回忆少年时的生活和抒写在日本的经历。1931年回国,在湖南任杂志编辑。1933年出版散文集《晞露集》。1935年赴上海专事写作,形成用精细而平实的文字诉说自己落寞情怀的风格。七七事变后,辗转流亡在云南、广西、四川各地,做过书店的编译,教过书,艺术视野笔前开阔,把个人的忧郁与民族的灾难结合,描写山光水色和边陲乡镇的文学小品,渗透着文化批判的内涵。他终身贫病交加,没有能等到抗战胜利便因肺结核在重庆江苏医院不幸病殁。

40年代初,他到云南的石屏任中学教师,写了一组记叙石屏学校、车站、猫头鹰、小花(海菜花)、校长、学生等风光世情的散文。总名为《石屏随笔》。把毕业生的离情,用画面定型在纸上,并与米勒的名画《晚钟》相掩映:“金红的颜色不是夕阳,而是春朝的光辉;不在苍茫的田野,而在灿烂的庭院;没有杂草,顶上正开着艳花,没有虔诚的祈祷,而只是緜緜的忧怨”。作者大声宣称他“爱石屏”,喻石屏“如同是在牧歌的一个地方。”写“叶笛”时引用云南通志记载石屏的话: “少年子弟,暮夜游到巷闾间,吹芦笙或树叶子,声韵之中,皆情言,用相呼召。”描绘两个学生表演吹叶子“不像吹,不像唱,也不像歌和诉”,“那颤动的音调,正好像微波轻轻击着寂寂无人迹的花香草长的岸缘似的。也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重门,我又望见门外的青春了。”——这客观描述融入主观感受之中,颇有郁达夫的笔韵。缪崇群还为我们记录下了石屏车站最早的对联“造飞车仿奇肱国风行万里斯为发轫之初/占文彩自武侯乡云瑞千年俨与中州并驾。”令中州之地的逃难者颇生怀乡之痛。更令他们联系到昆明某校,因升着国旗被鬼子飞机轰炸,炸死学生之事,哀叹石屏学校白天不敢升国旗,为“美丽的国旗”“失去了自由”、为国难的哀叹声。当校务会议通过白日国旗自由飘扬的决定时,作者欣慰地说“从此,登高一望,在万绿丛中的石屏添了一点红——我们的国旗,正美丽而且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飘扬着,飘扬着一片微笑,好像回答着我们无数颗敬爱她的心。”

相关查询: 知识分子 贫病交迫 三十八 多才多艺 散文集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593秒 内存2.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