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助词,一般都认为分为三个区块:一是语气助词,二是结构助词,三是动态助词。上古汉语里,只有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这两个区块,动态助词系统是中古汉语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1]
从词义上说,除去一小部分助词是源于实词的词义虚化外,其余大部分助词也都是源于实词的假借,尤其是「语气」这种没有形体的概念,无形可象,难以造字,于是假借同音字,用那个字记录语气词的发音。[1]
《说文》云:「也,女阴也。」段注云:「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由此可知,文献中「也」字用为语气助词,都是假借名词而为之。如:
①雍也可使南面。(《论语·雍也》)
②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孟子·告子下》)[1]
《说文》云:「矣,语已词也,从矢,㠯声。」段注云:「『已』『矣』叠韵,已,止也。其意止,其言曰矣。」「矣」的本义不明。《说文》已将「矣」字定性为「语已词」,这不应是本义。从段注来看,「矣」「已」相通,古代文献中的用例也确实如此。由此可断定,语气助词「矣」当是由动词「已」假借而成。[1]
金文无「矣」字,但「已」却可以用为语气助词。「矣」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陈述语气,或强调某种情况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如:
①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
②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左传·僖公五年》)[1]
《说文》云:「乎,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段注云:「『乎』『馀』叠韵,意不尽,故言『乎』以永之,班史多假『虖』为『乎』。」甲骨文、金文中已有「乎」字。[1]
乎
古代「乎」「呼」同形,「乎」当是「呼」的古字。甲骨文、金文中,「乎」都是个纯粹的动词,多用于呼召、命令之义。如:
①甲子卜,决雀弗其乎王族来。(《合》,302)
②王乎尹氏册令膳夫克。(《克鼎》)
由此可知,语气助词「乎」当是由动词「乎」假借而成。「乎」用于句末,常表示疑问、反问语气,如:
①冯公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
《说文》云:「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按:断句本《说文解字注》)段注云:「今未审何鸟也,自借为助词而本义废矣。」由此可知,「焉」本是一种鸟名,其用为代词、语气助词者均为假借名词而成。[1]
语气助词「焉」字用于句末,主要表示一种陈述语气或兼有指代性质的一种语气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