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礼的曾祖父赵景裕,祖父赵士廉,都不曾入仕做官。他父亲赵元德,担任过卢台军使。赵在礼最初事奉燕帅刘仁恭,担任小校,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刘仁恭派他儿子刘守文驱逐浮阳节度使卢彦威,占据了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提升赵在礼为军使,以辅佐刘守文。刘守文出兵讨伐弟弟刘守光被俘虏之后,赵在礼又随刘守文之子刘延祚坚守沧州。刘延祚被刘守光擒杀之后,刘守光派遣儿子刘继威镇守沧州,赵在礼又在刘继威手下任职,乾化二年(912年),刘继威被部将张万进杀死,赵在礼于是又改事张万进。后来张万进到汴梁投奔后梁,赵在礼便与沧州留后毛璋归顺太原的后唐政权。[1]
投奔后唐之后,担任效节军指挥使,随魏州军驻守瓦桥关,同光四年(926年)二月,回师到贝州的时候。军士皇甫晖等兴兵作乱,推举指挥使杨仁晸为统帅,杨仁晸不从,被乱兵杀害,皇甫晖提着杨仁晸的头颅来胁迫赵在礼为帅。赵在礼听说发生兵变,想爬墙逃走,被皇甫晖拉着脚从墙头拉下来,然后把刀架到赵在礼脖子上,把杨仁晸的首级给他看,还说,不从我们就如此首级。“赵在礼知道不可抗拒,便答应下来,在同光四年(926年)二月六日率领乱兵进入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位冀南磁县东),赵在礼自称为留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遣李嗣源率兵讨伐叛乱,没想到讨伐军也发生了叛乱与叛军联合起来拥立李嗣源为帝,赵在礼把李嗣源迎接进城内。后李嗣源挥兵反攻京师,赵在礼留在魏州(今河北省魏县,位冀南大名县西北)。李嗣源入据京师,改元天成,自称皇帝,即唐明宗。[2][3]
天成元年(926)五月,李嗣源授赵在礼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任命下达后,赵在礼秘密奏报军情,不想除官调任,并且请求再等候一段时间,不久就改任他为天雄军兵马留后、邺都留守、兴唐尹。接着,赵在礼将皇甫晖、赵进等相继派遣到各郡任职,把他们都送走之后,上表请求更换镇守之地。十二月,被任命为沧州节度使。天成二年(927年)七月,移镇兖州。长兴元年(930年)入朝担任左骁卫上将军,不久改任同州节度使。时逢石敬瑭受明宗命令统帅大军讨伐后蜀,以赵在礼兼任西川行营步军都指挥使,收复剑州后返回。天成四年(933年),移镇襄州。清泰三年(936年),担任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4]
石敬瑭称帝之后,将赵在礼移镇郓州,加封检校太师、兼侍中,赐封卫国公。天福六年(941)七月,任许州节度使。天福八年(943年)四月,移镇徐州,进封为楚国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