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李绿园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第三十六回,原文"长话短说,你与谭学生是同盟兄弟,他赢了俺一百多银子",通过人物对话展现其实际应用场景[1] [2] 。后世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延续了这一用法,例句"长话短说,这件事办不成"进一步印证了该成语在近代汉语中的稳定语义[2] 。
核心含义为"省略冗长陈述而聚焦要点",强调在有限表达空间内传递关键信息的能力[2] 。其构成要素中"长话"表示实际需要表达的完整内容,"短说"则指经过提炼的简洁表述,两者形成内容完整性与表达效率的矛盾统一[1] 。与"短话长说"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特指对简单内容进行过度延展的表述方式。
作为联合式成语,前后两个动宾结构"长话"与"短说"形成并列关系。在句法应用中既可单独作为分句引导语:"长话短说,我们马上开始工作",也可充当谓语成分:"他总是能把复杂问题长话短说"。现代汉语中常见于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场景,尤其在需要快速决策或时间紧迫的语境中使用频率较高[1] [2] 。
谜语"缩略语"巧妙揭示了该成语的核心特征。在英语文化中,"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不仅实现语义对应,更反映出不同语言对高效表达的共性追求。典籍考证显示,该成语在《歧路灯》中的原始用例与清代市民社会的语言习惯密切相关,展现了当时社会交际中对语言效率的重视[1] [2] 。
包含该成语的语义网络涵盖:
近义表达:言简意赅、简而言之、删繁就简[2]
反义对照:短话长说、说来话长、喋喋不休
关联成语:才短气粗、一隅之说、博采众长[1]
跨语言对应:英语惯用语"cut a long story short"[1]
在成语接龙等语言游戏中,常与"说三道四""说一不二"等形成链式关联[2] ,体现出汉语成语系统的内在联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