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大而粗壮,全长可达100毫米以上。后背与尾基交界处一般均有醒目浅色的Y字形斑。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蝌蚪需越冬两次,约3年才变态为幼蟾。雄性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角质刺。 共4张 髭蟾
髭蟾体头部极宽扁;口大、舌大,后端缺刻深;眼大,瞳孔纵置;上颌有齿;背面皮肤有小细疣粒,构成网状细肤棱;四肢背面多成纵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纵肤棱;胯部多有一月牙形浅色斑,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
雄蟾上唇缘的角质刺在繁殖期后脱落,仅基部有突起的软组织,以后再角化成刺,每年周期性更替;雌蟾相应部位有橘红色或米色点。
成蟾
成蟾栖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白昼隐匿在石隙、土洞、杂草或树根下。夜出觅食,主食蝗虫、蟋蟀、叩头虫、竹蝗、金龟子、等多种农林害虫。
蝌蚪
蝌蚪以藻类等为主要食物,也吞食小蝌蚪。一般昼伏夜出。经1~2年才能完成变态。
平时髭蟾不会轻易露面。 到了求偶时节,夜晚时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涧中鸣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注:多数两栖动物早已进入冬眠,髭蟾此习性相当奇特)。在山溪内才抱对、产卵,卵灰白色,卵径约3.5毫米,卵群呈团状或圆环状,卵群在水中飘荡,最后卵粘附于水中石块上,卵群含卵量多为200-500粒。约半个月的产卵期过后则销声匿迹。 髭蟾
髭蟾受精卵约经一个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缓流处或回水荡内,全长可达91毫米,其中头部和身体约长31毫米。蝌蚪背面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体尾交界处有浅色的“Y”形斑。蝌蚪昼伏夜出,白天隐蔽在石缝内,夜晚以苔藓、藻类为食,蝌蚪需越冬两次,约3年才变态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1]
髭蟾为为中国特有属,现有5种: 共2张 雷山髭蟾——胡子根数没有峨眉髭蟾多
①峨眉髭蟾,上唇缘每侧有角质刺5~8枚;
②崇安髭蟾,每侧多为1枚,产于福建武夷山;
③雷山髭蟾,每侧2枚,无声囊,产于贵州雷山;
④瑶山髭蟾,每侧多为2枚,有声囊,产于广西瑶山、湖南和浙江等地,
⑤哀牢髭蟾,每侧有10~16枚;产于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