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80年代,两位美国考察人员惠内(Stephen Whiney)和蔡尔兹(L. P. Childs)在瑞士的圣莫里茨将两个无舵雪橇前后用木板钉在一起,前面的用于控制转弯,并进行了一次比赛,引起观众的兴趣。[1]
1888年,瑞士的马蒂斯(Mattis)研制成装有操纵舵的长雪橇,木制架子,铁制滑板。[1]
1883年,英国人把平底雪车装上了车板。[1]
1890年,爱好者们又制成装有金属舵板和制动闸的雪车,称有舵雪车。[1]
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有舵雪橇问世。[1]
1903年,第一条人工有舵雪橇线路在圣莫里茨建成。[1]
1923年11月,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成立。[1]
1924年,首届冬季奥运会男子四人座有舵雪橇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
1932年,男子双人座有舵雪橇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
2002年,女子有舵雪橇进入盐湖城冬奥会。[7]
有舵雪橇是由底盘、座舱、滑行器材、防护罩、操纵舵以及制动器等部分组成。滑行器材由两对滑刀组成。后部的一对滑刀固定在橇体上,前部的一对同方向盘相连。所有的部件都由金属制成。2人座有能雪橇长不得超过270厘米,宽67厘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4人座有舵雪橇最长380厘米,宽67厘米,滑橇板最小宽度为12毫米。2人座有能雪橇比赛时,总重量不得超过375公斤,4人座有能雪橇总重量不得超过630公斤,不足者均可携带其他加重物补足。[3]
有舵雪橇服装包括比赛服、护肩、护肘、头盔和专用钉靴。靴钉为刷型并均匀分布于靴底。靴钉的长度不超过14毫米,间隔不超过3厘米。[3]
有舵雪橇滑道是用混凝土或木材建造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凹型滑道。宽140厘米,两侧为护墙。护墙的内侧高140厘米,外侧高2-7米。滑道及两侧的护墙均需浇冰。比赛线路长度为1300-2000米,全程设有15-20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不得小于20米。滑道的平均坡度为4°-8°。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为100-150米。[3]
有舵雪橇比赛分双人座和四人座两项。每赛次滑行4次,以4次比赛的累计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遇两队时间总和相等时,以一次最少时间的队为胜。赛期两天,每天进行两次。首轮出发顺序由抽签决定。从第二轮起,出发顺序由前一轮的最后一名先出发,接着顺次下排。出发前,雪橇距起点线15米。出发信号发出后,均由运动员在起点处手推雪橇奔跑起动,然后跃入座位,前座的人掌舵,最后座的人负责制动。到达终点时运动员均须在座位上,否则成绩无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