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名称:桑皮纸制作技艺
遗产编号:Ⅷ-70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桑皮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安徽王柏林
遗产级别:国
桑皮纸,起源于汉代。其以桑树皮为原料,故称桑皮纸。古皖国(今安徽)及新疆等地出产。古皖国(今安徽)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自古民间便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纸,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 共51张 桑皮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有着千年历史的桑皮纸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千百年来,它记录着我国传统造纸工艺,是人们了解纸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桑皮纸, 起源于汉代。其以桑树皮为原料,主要产于中原。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安徽古皖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800年历史。该纸因时代而名,称为汉皮纸。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画纸销往印度、日本等国家,定名为“书画纸”,俗称“仿宣纸”。 因为桑皮纸纯正的纤维构造及其特殊的香气,可防蛀虫叮咬,故此桑皮书画纸既是书法美术理想的文房一宝,又是出版复印难能可贵的纸张。 临朐手工桑皮纸
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桑皮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寺院在当地买纸的情况。以及善存于世的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古兰经》手抄本等,这说明,早在唐代,桑皮纸的书画用途就已经流经西域,传播世界各地,广为使用。
桑皮纸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桑树是落叶乔木,它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一度说来,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为棉纸。桑皮纸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骨,吸水性强,不腐虫不腐蚀,桑皮纸含100%纤维,没有任何其它原料,纵向拉力5000下,横向拉力3000下,重量达46克左右桑皮纸手工制作工艺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
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总共有72道工序之多,早在汉代,迄今1800多年前,匠人们在简陋的作坊里辛勤地劳碌着。匠人们造纸时,先将桑树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在场地里晒干,这只是第一步。在丰水季节,人们将这些晒干了的树皮取出,用清水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捞出后再用沸水进行24小时的蒸煮。煮烂后的桑树皮被放置于打浆池内,完全用人工将树皮打细、打碎至絮状。絮状的桑树皮随后被放于捞纸池内,匠人向内添加一种神秘的药水。用帘架将已分解均匀的纸浆捞起,纸浆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张桑皮纸已初步成形。此时再送往烤房内用火焙干,成品桑皮纸就这样造出来了。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就靠经验、眼力、熟练度等掌握。从数十张桑树皮到一张桑皮纸,至少要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薄薄的一张桑皮纸得来不易。古皖桑皮纸制作技艺是古人集体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