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词目:自主性
英文:autonomy
法语:autonomie
俄语:abtohomnn
哲学意义
哲学家康德认为,“应该蕴涵能够”(Ought implies Can)---理性的个人,想要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就必须具有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自由。许多启蒙政治思想也从这个毋庸置疑的前提出发: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个体可以自由的行使自己的政治偏好。尼采对传统道德和政治学说的谱系研究,揭示出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或独立的选择。由权力意志产生的斗争,一人们常常意识不到的方式,产生出他们的信念、态度和价值。尼采的思想虽然算不上连贯一致,但他也主张,即使是一个独立主体的存在也都是一个神话。
生物学意义
生物学认为,器官、细胞和细胞器作为生物个体的部分,可以自动完成一些生命活动,称为其自主性。 例如: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带有DNA,可以产生某些蛋白质来完成自身功能,而不需要细胞核染色质的指导,癌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破坏了机体内部平衡。这些都表现出它们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人文意义
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这种基本素质体现在自身特性与社会特性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特性方面有主体性、主动性、上进心、判断力、独创性、自信心等;社会特性方面有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在自主性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性都融会在自主性态度和自主性行为之中,构成一个人的统一的品格特点。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认知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性学习。
1、评估自己的认识、技能、态度缺陷,找到不足,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一个可行、能持之以恒的计划永远比一个看上去美好的计划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