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蔡瑶铣以优异成绩从上海戏曲学校毕业,分配到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先后排演了昆曲《白罗衫》和京剧《白蛇传》,1963年回上海戏校担任助教。 共2张 蔡瑶铣
1965年3月,蔡瑶铣调上海京剧院《海港》剧组参加现代京剧《海港》的创作和演出,出演《海港》B组方海珍角色。在《海港》剧组工作的13年中,蔡瑶铣完成了从饰演传统戏曲人物到饰演现代戏曲现代人物的转变,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丽芳、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傅超武等人有过愉快的合作。
1975年到1976年,蔡瑶铣和众多知名艺术家参与了当时为毛泽东录制古诗词和录制传统戏的工作。期间,蔡瑶铣分别录制了宋词洪皓的《江梅引》、岳飞的《满江红》、张原干的《贺新郎》、辛弃疾的《南乡子》和《水龙吟》以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等。同时,蔡瑶铣还录制了昆曲经典传统折子戏《游园》和《思凡》。这些剧(节)目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好评,也成为了非常珍贵的艺术资料。 1978年,蔡瑶铣调上海昆剧团工作。1979年7月,在南方从事昆曲表演艺术25年后,蔡瑶铣来到了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在北方昆曲剧院工作的25年期间,蔡瑶铣先后分别饰演了《血溅美人图》中的陈圆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窦娥冤》中的窦娥、《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等名剧中的角色以及《女弹》中的张三姑等优秀折子戏中的角色,蔡瑶铣逐渐成为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她的这些代表剧目也成为了北方昆曲剧院的保留剧目,她的艺术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 《琵琶记》剧照
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她主演的《琵琶记》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蔡瑶铣倾尽心力,为继承、弘扬祖国传统昆剧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尊重知识、尊重艺术、尊重老师、尊重观众;她言传身教,努力提携和培养青年一代;她不居功、不自傲,为艺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她的艺术博采南北名家之优长,涵盖古典名剧之精华,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蔡瑶铣努力贯彻和践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和政策,始终视祖国传统艺术为自己的生命。蔡瑶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先后担任过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北京市市委委员、民进北方昆曲剧院支部主委等职,她始终保持着与中国共产党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关系,她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群众生活、关心北方昆曲剧院的各项建设,积极进言献策,为昆曲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为剧院的建设提出过许多建议和议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患病期间,她还非常关心剧院的青年演员的培养和关于建设昆曲小剧场的进展情况,这也是她生前最后的两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