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连接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接都属于超文本。
超文本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超链接文档;可以指向其他位置,该位置可以在当前的文档中、局域网中的其他文档,也可以在因特网上的任何位置的文档中。这些文档组成了一个信息网。目标文档通常与其来源有某些关联,并且丰富了来源,来源中的链接元素则将这种关系传递给浏览者。
超文本与超媒体独特的组织和管理信息的方式,符合人的思维习惯,适合于非表格式的数据组织形式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办公自动化
超文本与超媒体应用于办公自动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形象、直观的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2、大型文献资料信息库
对于大型文献库和资料库,采用超文本与超媒体方式进行组织和构造,使得对文件和记录的查询时间大大缩短。
3、综合数据库应用
超文本与超媒体在各类工程应用中为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工具,改变了人们对数据库管理的传统观念,从而改变了现代管理方式。
4、友好的用户界面
超文本与超媒体不仅是一项信息管理技术,也是一项用户界面技术。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在图形用户接口的基础上,扩展使用了多媒体的图形用户接口。不论文字或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均能展现用户面前。[1]
不过在某些场景下,由于顺序性文本组织结构对具体细节具有调节作用,超文本的非顺序性结构降低了元理解判断的相对准确性。[2]
人们普遍认为超文本的概念源于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1890年-1974年)。他在20世纪30年代即提出了一种叫做Memex(memory extender,存储扩充器)的设想,预言了文本的一种非顺序性结构,1939年写成文章“As We May Think”,于1945年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1945年7月刊)发表。该篇文章呼唤在有思维的人和所有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由于条件所限,布什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变成现实,但是他的思想在此后的50多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1963年,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创造了术语“超文本”和“超媒体”,于1965年发布。1981年,特德在他的著作中使用术语“超文本”描述了这一想法: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文档,文档的各个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通过激活称为链接的超文本项目,例如研究论文里的参考书目,就可以跳转到引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