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处
融融者皆趣(趋)热之士……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沈传》)[2]
衍生典故
今已老大,见夫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元·脱脱等《宋史·李垂传》)[2]
后世根据以上文献整理出“趋炎附热”“趋炎附势”等成语。
宋真宗时,聊城人李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官职。 共2张 “趋炎附势”故事配图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法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从未去拜谒过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当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如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等官员)。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李垂冷静地回答说:“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常当面指责他。我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宰相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挤出京都,到外地当州官。(此则故事由元代脱脱《宋史·李垂传》节选改编)[4]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任何时代都不鲜见。他们没有原则,对上级或者权势俯首帖耳,百依百顺。他们往往因为善于奉迎,获得上级重用,借此狐假虎威地欺压百姓。古人将这样的人称为“奸佞小人”。这种人对国家的危害极大,因为他们可以蒙蔽君王,屏蔽掉百姓的真实呼声,使君王闭目塞听,丧失正确的判断能力。
作为领导,对这样的人一定要百般警惕。须知,对你吹捧最厉害的人,是最有可能背叛你的人。因为这种人的出发点是一己私利,他们不过是利用权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犯颜直谏的人,才是诤友重臣。[6]
成文用法
“趋炎附势”形容奔走权门,或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通常与“阿谀奉承”“攀龙附凤”连用。[3]
运用示例
《三侠五义》第六十二回:“观内当家的叫做吴道成,生的黑面大腹,自称绰号铁罗汉,一身好武艺,惯会趋炎附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