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全唐诗》卷六百七十)[1] [2] [3]
后人由此诗末句提炼出“为人作嫁”这则成语。[1]
秦韬玉作为一个晚唐诗人,关于他的史料记载非常少,其生卒年均不详。
秦韬玉是宣亲至昭亲年间的寒士诗人群体一一“芳林十哲”中的一“哲”,应该说他在当时的诗坛还是有挺高的地位的。
而把他归入寒士之列,似乎有点牵强。
他的父亲曾是唐十二卫中军将,一个中下层的军官。而当时的京城部队多由宦官带领,这样秦韬玉就依靠父亲关系,与某带兵宦官有了接触,然后又与那个名叫路岩的宰相取得了联系。
秦玉是不甘屈居人下的,他有野心,但因自家门第不显赫,他必须去投靠权贵,这样,他才找到了路岩这个靠山。
秦韬玉写过一首《贵公子行》,在诗中,他非常羡慕贵公子们“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的奢华生活,因而“却笑儒生把书卷,学得颜回忍饥面”,对苦读圣贤书、固守贫穷的书生则予以嘲笑。
但是秦韬玉最后不仅没从路岩那里得到提携,反而受到了他的牵连而一度倒霉。
因为路岩曾跟京兆尹杨损因为宅地之事产生过纠纷,自此结下梁子。当路岩在与韦保衡的权位之争中失势后,杨损迅速升迁,并开始对攀附过路岩的秦韬玉进行打击报复。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秦韬玉参加进士考试,在杨损的干预下,秦韬玉自然榜上无名。
此后几年,秦韬玉在考场上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无缘榜单,他在苦闷之余,就写下了《贫女》一诗:“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翻译成白话文,这首诗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我是个贫苦人家的女儿从来没穿过那些高贵华丽的衣裳,想托个靠谱的媒人来提亲,但这会让我心里更增悲伤。谁会爱我这高尚的品格和情调?他们都喜欢时下流行的时髦装扮。我灵巧的十指只会将针线活做得精美,决不会天天描眉画眼与人争短比长。恨只恨我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在替那些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秦韬玉在科考前,四处奔走,攀附宦官和路岩,这做的不正是类似“年年压金钱”的活儿吗?但结果事情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靠山倒了台,他立即成了众矢之的,而受益及第的却是那些跟自己不合的人,原来所做的那些努力,正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这样的处境下,秦韬玉的心情难以平静。路不平,也要走下去。路岩不能靠,那就再找新靠山。最后,秦韬玉又靠上了大宦官田令孜,当了人家的幕僚。
因为表现出色,会谄媚,善钻营,秦韬玉逐渐受到田令孜的赏识,在没取得进士身份的情况下,他也开始升官了,在尚书省任职,还掌管盐铁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