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农(1895~1985)江苏淮阴人。世代为医,于民国28年(1939年)到沪开业行医。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建立,担任院务委员、《金匮》教研组主任,负责编写和讲授《金匮经略》、《内经》等。著有《刘树农医论选》。
刘树农幼承家学,初从塾师卢竹居,既习四书五经,又读《黄帝内经》。17岁随堂伯父刘小泉和大方脉家应金台侍诊。1920年正式开业不久,在诊治当地的流行热病和霍乱过程中脱颖而出,声誉日隆。1936年治愈唐生智将军的头晕顽疾兼休息痢,以后曾任唐氏的医学顾问年余。1938年冬定居上海。1956年后,先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内科教研室、中医文献室主任。1978年被聘为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刘树农65年的医学生涯约可分为三个阶段:40岁以前在故里熟读精研经典著作, 探索诸家学说,在全面领会的基础上推出新意,并经历了大量医疗实践,积累了相当的临床经验;40岁以后,每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为戒,勤学博采,客居沪宁等地,常去书店图书馆,涉猎包括现代科学、西医学说,以及日人的《皇汉医学》等著作,印证临床所见,不自觉地运用了辨证法的思维方法;60岁以后进入上海中医学院,开始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法则重新钻研中医理论,并由此“豁然开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行医65年了,但真正认识中医才只有近30年”。在这一阶段中刘氏在有关杂志上陆续发表了近20篇论文。年届90高龄,犹伏案奋笔赶写出20余篇医论(包括“《内经精华注释》序”一文),与前已发表的论文合编成《刘树农医论选》一书。 学术观点
17岁随堂伯父刘小泉学医,后又从师淮阴名医应金台。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独立行医,先后担任淮阴江北慈幼院、淮阴育婴堂和治淮工程处的义务医师。民国二十五年,刘树农为唐生智治愈了顽疾,被唐奉为上宾并成为唐生智的私人医生。抗日战争时期,随唐生智来往于长沙、武汉、昆明等地。他放弃可以升迁发财的机会,只求凭借医术为平民服务。民国二十八年后,刘树农借故取道河内、香港抵沪,在上海定居挂牌行医。1951年,刘树农受聘为上海公私合营银行管理处和一家药厂的医药顾问。1952年,担任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静安区分会副秘书,参加上海市中医学习西医进修班学习。1954年,受上海市中医学会委托,评审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的著作稿件;后受著名中医程门雪的委托,整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沙虱致病理论和治疗的文献资料,撰写治疗血吸虫病论文多篇。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刘树农应聘任教,担任院务委员会委员、金匮教研组主任,后历任内科教研组、名家学说教研组组长、中医文献资料研究室主任。主持编写和讲授《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名家学说》等。1978年,任教授并任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此后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中医科技研究成果鉴定,并担任上海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主任。1980年,开始带研究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医硕士。1985年,刘树农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病逝。刘树农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其主要著作均收录在《刘树农医记选》中,共48篇3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