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这一词语的含义存在争议,一说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避难者”、“逃亡者”,“脱离者”。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
公元766年,突厥部落的葛逻禄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建立叶护国。8世纪南部被阿拉伯人与萨曼王朝占领,9世纪至12世纪时,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北部先后加入乌古斯、黑汗和基马克、钦察等国。12世纪上半叶,遭契丹人的入侵(西辽)。13世纪初,被蒙古人征服并受金帐汗国控制。
15世纪今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土地从金帐汗国分离,成为月即别汗国的一部分,随后一些部落脱离月即别汗国的统治,被称为“逃亡者”“脱离者”,并逐步形成了哈萨克族(参见词条:哈萨克汗国)。
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16世纪初,哈萨克族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个汗国。
17世纪中亚新兴起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漠西蒙古建立的准噶尔汗国。在准噶尔汗国的侵略下,小玉兹于1730年9月派遣使团请求俄国接受加入俄国;1735年12月中玉兹也加入俄国。也有资料认为,18世纪30—40年代,小帐和中帐皆已并入俄罗斯帝国。至于大玉兹,则被准噶尔汗国并吞。但在18世纪中叶,清朝消灭了准噶尔汗国(1757年),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噶尔的威胁,哈萨克三玉兹也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于是大玉兹、中玉兹又成为清帝国的藩属,因准噶尔在长期与清朝的战争中,人口锐减,加上疾病的爆发,准噶尔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消失,哈萨克人因沙俄对中亚的侵略逐步向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水草丰盛、人烟稀少的清帝国版图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