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履江流域古谓“芦头滩”,常遭海浸,古越先民“随陵而居,独以鸟田”。几千年来,世代从事农林工副业。据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先民已在陶官山等地烧窑制瓷,历经三国两晋,绵亘近400年。宋朝,会稽竹纸闻名全国,时境内南部各村生产竹纸,明、清及民国初期异常红火,直到1986年才停产。明代煅烧之石灰已为修建“三江闸”的重要建材。依山靠山是历代夏履人的谋生之道,砍柴卖薪、烧制木炭、种果植竹、栽桑养蚕、采药制茶、竹木加工等以副补农。有的副业传承至今。 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后,土地、山林承包到户,停垦复林。1999年后,调整农业结构,在发展竹林、果木、茶叶等经济林的基础上,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先后培育发展竹笋、药材、茶叶、香榧、竹制品加工等效益农业基地。2003年,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方向,成立“绍兴县夏履生态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2005年发展成为夏履生态农庄),启动建设以双叶村为中心的“万亩笋用林观光旅游示范区”。2004年,为重振昔日“夏履杨梅”之美名,着手开发“越王峥千亩杨梅基地”。夏履镇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清澈源头
夏履工业以轻纺业为主,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1年首办夏履公社农机厂,1979年创办第一家纺织企业——夏履公社丝织厂。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夏履纺织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纺织为主,集服装、针织、化纤、印染、绣花、电子、建筑建材及房地产开发等多业并举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 “三外”(外贸、外资、外经)经济发展较快。1991年成为浙江省5个出口创汇亿元乡之一,后连年攀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接轨国际,夏履镇加强工业性技改投入,致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夏履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外来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催生了上千名以经营纺织品为主的经商者,遍及全国,走向世界。各项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电脑、汽车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
据《吴越春秋》载,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就发生于夏履江边。后人感念其功,建桥以志,命名“夏履桥”,地因桥名。 青山绿水
自大禹治水始,夏履江人治理山水从未间断。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芝塘湖水利工程和郑家闸。明天顺二年(1458),筑成埠头至郑家闸之界塘。建国后,全面兴修水利,整治东、西两江,修筑闸塘堰坝,疏浚河道溪流,建造山塘水库,使农田旱涝保丰收,提高了抗洪防灾能力。现在,两岸人民实现了与夏履江生态共存,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