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指柔顺、柔弱,"刚"指刚强、刚正,整体释义为外表呈现温和顺从的特质,而内在坚持原则与刚强品格。该成语强调内外性格的矛盾统一,既否定单纯示弱,也反对锋芒毕露的处世哲学[1] 。
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唐代房玄龄主持编撰的《晋书·甘卓传》,原文"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完整展现了该成语的原始语境[1] 。甘卓作为东晋将领,其"外显宽和,内持法度"的政治形象成为成语的最佳注解。
语法功能包含:
作谓语:如"诸葛亮外柔内刚,深谙治国之道"
作定语:如"外柔内刚的性格特质"现代文学作品中,古华在《芙蓉镇》第二章使用"她是个外柔内刚的人"的表述[1],体现其在口语化场景中的运用。
该成语采用对比修辞:
"外柔"与"内刚"构成反义对照,通过语义矛盾增强表达效果
结构上与"外圆内方""内柔外刚"形成互文关系这种修辞方式使成语具备更强的记忆点与文化传播力。
语义关联体系包括:
近义词:外圆内方(处世圆融而坚守底线)、外柔中刚(释义完全重合的异形词)[1]
反义词:外强中干(表面强硬内里空虚)、外厉内荏(外表严厉内心怯懦)对比分析显示,该成语在汉语语义场中处于"柔中有刚"的中间态[1]。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人物评述:如对政治人物"处事温和但原则性强"的评价
艺术鉴赏:形容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的美学特征
文学创作:当代小说中塑造复杂人物性格的常用语英语翻译"an iron fist in a velvet glove"(天鹅绒手套里的铁拳)精准传递其文化内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