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齿藓属的分类地位经多份研究确认,隶属于藓纲真藓目丛藓科[5] 。2024年发表的蒙古高原分类研究提出北地组(Sect.Fallaces)包含9种1变种,如红对齿藓(*D.asperifolius*)和大对齿藓(*D.giganteus*),其中大对齿藓的拉丁学名与模式种存在拼写差异(*D.giganteus*与*D.giganteus*)。该属与扭口藓属的鉴别需结合叶形、细胞结构等特征。
属内已记载多个物种,代表性物种包括:
无疣对齿藓(*D.validus*):2019年首次在中国新疆发现,叶干燥时内卷或背弯,叶细胞无疣[1]
短叶对齿藓(*D.tectorus*):2024年用于人工培养实验,其生长指标与基质黏粒含量呈正相关[2]
高氏对齿藓(*D.gaochenii*):2025年记录于中国植物图像库,扩展了属内物种多样性认知[4]
多数物种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孢子颜色以绿色系为主,部分呈现棕绿色
叶片基部细胞呈方形至长方形,中肋延伸形成毛尖[1]
叶缘细胞分化明显,部分种类叶尖细胞具乳头状突起中国植物志等文献通过显微照片和线描图详细展示了无疣对齿藓的微观形态差异[1][3]。
作为干旱区生物土壤结皮层优势种,该属植物具备:
提高土壤稳定性:2024年研究表明泥炭土与蛭石体积比2:1的基质配比下其盖度达70.67%时可有效减少风蚀[2]
促进养分循环:通过代谢活动增加表层有机质含量[2]
水分保持:泥炭土与蛭石体积比2:1的基质配比可使短叶对齿藓盖度达70.67%[2]
2019年新疆发现无疣对齿藓新记录种,通过对比欧洲标本确认其分类地位[1] 。2024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团队通过基质配比实验,证实泥炭土与蛭石体积比2:1的配比可使短叶对齿藓叶绿素含量达到2.157 mg/g[2] 。2025年植物智平台整合了该属的标本图像、分布数据及多语种文献资源,为分类研究提供数字化支持[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