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开始设想并研制录音磁带可追溯到1888年。当时,美国工程师奥伯林·史密斯就建议用含有钢粉的纤维丝带记录和回放声音,但因效果不佳而暂停。12年后。丹麦物理学家瓦尔德马·波尔林用钢丝进行了同样的尝试,结果仍不理想而告吹。铁粉涂覆的纸带进行了试验,但因纸带脆弱,易拉断,而用钢带又不易拼接。结果也未能获得成功。
1888年,美国科学家史密斯首先提出了磁性录音的设想和理论。10年之后,丹麦电话技师浦尔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录音机。1932年,德国的一家化学公司致力于磁带的改良工作。公司把四氧化三铁的黑色磁性粉末和黏合剂混合在一起,涂在纸带上,使音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年,他们又采用伽玛——三氧化二铁粉末进行试验。这就是今天通用磁带的雏形。
1934年,世界上第一条录音磁带宣告问世。当时首批制出了5万米磁带,其速度为每秒1米,音响频率为50一5000赫兹。
1963年。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盒式录音机,同时生产了盒式磁带。[1]
录音磁带由带基和磁性层构成。带基为磁性层的载体,其质量决定了磁带的机械性能;要求它能承受较大的拉力而不伸长、变形或断裂。带基应足够柔软,其本身不带磁性且不易产生静电。目前,大部分录音磁带均采用醋酸纤维或聚酯树脂做带基。
磁性层中包括磁粉、黏合剂和助剂3种成分。磁粉是记录和存储信息的主体。它是颗粒状的硬磁材料。黏合剂的用途是与磁粉充分混合后,使其能牢固地黏着在带基上。助剂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磁带的性能。磁粉的性质决定着磁带的质量。通常所用的磁粉应当有很高的饱和磁感应强度,其矫顽力适中,磁粉颗粒均匀,性能稳定。常采用的有氧化铁(r— )、钴一氧化铁(Co—r— )、二氧化铬( )或金属铁粉等。
磁带在运行过程中,要受到各种拉力的作用,启动、停止、快进、快退等。它必须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平滑柔软等机械性能。磁层应有良好的粘着度,保证磁粉不轻易从带基上脱落,否则会使记录的信息丢失,落下的磁粉黏附在磁头、传动机构上易降低录、放音质量。
磁带的性能还表现在矫顽力、剩余磁感应强度等方面。矫顽力表示了磁带保留剩磁的能力。矫顽力越大则磁带保留剩磁的能力越强,可记录的信号频率及分辨率越高。但是,当矫顽力太大时,要求消去其剩磁所需的磁场相应增大,容易造成消磁不清。因此,选用时应注意矫顽力适中。剩余磁感应强度表示磁场撤销以后剩余的磁感应强度,其数值表示了磁带保留磁能的大小及记录的灵敏度,应注意选取剩余磁感应强度大的磁带。[2]
磁带的电声指标主要有灵敏度、频率特性、动态范围、信噪比、串音等。
①灵敏度是磁带对磁场信号的反应能力,灵敏度高,则微小的信号也能记录。在放音时,灵敏度高的磁带通过放音磁头时所输出的信号幅度也大。灵敏度主要取决于采用的磁性材料的剩余磁感应强度。当磁带较厚时,其灵敏度较高,同一磁带的灵敏度应比较均匀,如磁粉颗粒大小不一或者磁带厚度不均匀,都会造成灵敏度不一致,从而影响录音和放音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