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是集削、钻、扎、剪、印、刻、描、糊、裱等多种手工艺于一身,融神话、传说、诗词、对联、书画、剪纸、编织、书法于一体的地方民间综合艺术品。
花灯源于中原,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诠释着客家人久远的心灵史,随着客家人的繁衍、迁徙而传承发展,在南粤连平县忠信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忠信花灯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
第一步,将粗大的竹子削成竹条,削好竹条后,用“手工钻”在竹条两端钻竹眼。钻好竹眼后,将竹子互相交叉衔接,此刻花灯已现雏形。
第二步是剪纸,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按照各种规格裁剪各种颜色不一的纸,然后各叠成一组,接着把花纹印版放在叠纸上,用刻刀凿成穿透的文样,这也叫做纸雕。
第三步是描画,着色后是解花,即在着色的花样上描上各种形状的图案和颜色,然后把图形分解出来,将浆糊均匀糊在花灯的骨架上面,然后逐一将剪纸、纸雕、描画、花穗等轻轻地糊裱在灯架上,用手或刷子粘浆糊刷平后,接着便将条状花穗粘贴在花灯下部,给花灯“穿”上裙子。
忠信花灯节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地区独特的节日,按照忠信的传统风俗,每年的正月初九,当地人家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以告知祖先和乡亲。吊灯仪式一般由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花灯就是一次盛会。
除此之外,政府每两年或三年还会搞一次花灯节,让花灯走出祠堂。在这个过程中,欣赏花灯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随着风俗的演变,忠信花灯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它象征着百业兴旺、丰衣足食。忠信镇周边有10多个花灯制作点,其中以忠信镇上坣村上寮屋最为出名,有“花灯村”之称,该村全村人都是花灯制作传承人,每人都从自己的先辈那学习到花灯制作的技艺,象上寮这样全村人都做花灯的点凤毛麟角,故此,于2017年6月,该村被连平县文广新局审核认定为“连平县忠信花灯上寮屋制作基地”。 忠信花灯节
自1999年在忠信举办了首届忠信花灯节后,忠信花灯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可以说,忠信花灯节为传承和保护客家优秀文化精髓,培育文明风尚,提升忠信花灯文化品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区域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5月,忠信花灯以民间美术类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忠信吊灯习俗以民俗类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申报国家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