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2] [3] [4] [6] [7] [8] [9] ,其绝对性体现于无条件打破旧条件的能力[2] [3] [8] [9] 。在量变阶段,斗争性推动矛盾力量变化,为质变做准备;质变时突破限度实现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动力[2] [3] [7] 。
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联结:
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中,需统一体内部发生[1][2][5][8];
同一性依赖斗争性实现转化[2][8];
二者不可分割,失去任一不成矛盾[3][4][7][9]。
斗争性表现包括:
激烈形式(阶级斗争)[5][7];
和平形式(学术争鸣)[5];
日常概念(杀身成仁、舍生取义)[2]。
不同矛盾发展阶段表现形式各异[2] [5] 。
传统哲学将斗争性绝对化,导致毛泽东晚年阶级斗争扩大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1978年后)调整主次关系,形成“主次同一型”“并存同一型”等辩证应用模式,体现对立面统一的条件性。香港回归(1997年)实施的“一国两制”是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应用的典型案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