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牵牛的的种子为中药材牵牛子的来源,牵牛子始载于魏晋时期《名医别录》并以牵牛子为正名,后世皆沿用此名称。由于牵牛子使用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泛,古往今来形成了很多别名,文献资料记载常见的别名有草金零(《雷公炮炙论》),盆甑草(《酉阳杂俎》),金铃(《本草图经》),黑丑、白丑、狗耳草(《本草纲目》),勤娘子、姜花(《植物名实图考》),丑牛(《药物出产辨》),二丑、丑牛子(《中药材手册》),现代又称之为裂叶牵牛、牵牛、打碗花、江良种、喇叭花、朝颜花等[3] [5] 。
虽然牵牛子别名较多,但不外乎是根据其药用植物形态、色泽、生长习性等来命名的, 因其果实形似铃铛,故有“草金零、金玲”之名,因包裹种子的果实似古代炊具,故有“盆甑”之名;花朵形状似喇叭,故名“喇叭花、喇叭花子”;其花色蓝,然可做红姜,故名“红姜”;其因开花于七夕之期,合于牛郎星名,并于每日凌晨四五时开放,故有“牵牛子、勤娘子、朝颜花”等名称[3] 。
牵牛子始载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著录中只提到了其性味功效主治,并未记载其他信息,不能考证其确切基原;唐朝时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花、果实、种子的详细形态描述已有牵牛属牵牛(Ipomoea nil)的植物特征;宋代时期记载牵牛子根据文字描述与图片细节判定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牵牛(Ipomoea nil),同时提出种子有黑白2种;自明代开始出现有白牵牛和黑牵牛两种植物,黑牵牛为牵牛(Ipomoea nil),白牵牛在植物形态上与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更为相似[1] [3] [4] 。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收录的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牵牛(Ipomoea nil)或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的干燥成熟种子,考证发现历代所用牵牛子来源主流为旋花科植物牵牛(Ipomoea nil)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今一致。牵牛子的学名,在1963年版《中国药典》中为牵牛(Ipomoea nil)或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自1977年版开始将牵牛子药材基原修订为牵牛(Ipomoea nil)和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1]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