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聚氨酯的物理性质因其种类而异,一般而言,聚氨酯的密度在1.2到1.3 g/cm3之间,具有高密度、高强度、高韧性、高耐磨性等特点。聚氨酯具有黄或棕黄色的粘稠液体外观,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苯乙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其熔点、相对密度、溶解性等理化性质因具体类型而有所不同。[44]
物理性质:聚氨酯的物理性质因其种类而异,一般而言,聚氨酯的密度在1.2到1.3 g/cm3之间,具有高密度、高强度、高韧性、高耐磨性等特点。聚氨酯具有黄或棕黄色的粘稠液体外观,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苯乙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其熔点、相对密度、溶解性等理化性质因具体类型而有所不同。[44]
分子量:302.37g/mol
准确质量:302.18417193
同位素质量:302.18417193
复杂度:230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1
氢键供体数量:3
氢键受体计数:7
拓扑极表面积:120
重原子数量:21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同位素原子计数:0
共价键单元数量:2[44]
聚氨酯(PU)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研发而成,德国科学家将液态的异氰酸酯和液态聚醚或二醇聚酯缩聚生成一种新型材料,该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与当时的聚烯烃材料并不相同,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聚氨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化工制造业蓬勃发展,并在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聚氨酯软质泡沫塑料,这是当时化工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为日后聚氨酯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