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学科最早在德语国家建立,名为Kunstgeschichte。自18世纪起,德国大学中就开始举办艺术史与考古学讲座。1844年,柏林大学设立了第一个艺术史教席——标志着艺术史成为大学的一门正式学科。19世纪70年代,世界艺术史大会(Comité Inter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第一次在奥地利艺术与工业博物馆(Österreichischen Museums für Kunst undIndustrie,即今维也纳工艺美术博物馆Museumfür angewandte Kunst)召开。
英语国家最早的艺术史课程出现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与伦敦大学。其中,牛津大学于1868年设立艺术史教席,第一位任此教席的人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至20世纪初,艺术史课程便在欧美大多数公立或私立大学里普遍开设了。
现代艺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草创阶段,是时西方教育制度传入我国,新式的美术院校开始为艺术类学生开设美术史课程,同时出版了一批美术史教材,如姜丹书《美术史》(1917)、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1929)、滕固《中国美术小史》(1929)等。
新中国成立后,即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受前苏联艺术教育的影响,艺术史学科首先在中国专业艺术学院中建立起来。1957年,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下设美术理论、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三个教研室。“德国模式”与“苏联模式”是中国美术史学传统的主要构成,其中“德国模式”又影响了“日本模式”与“欧美模式”,后两者主要在风格学与社会史研究方面与“德国模式”有着密切关系;“苏联模式”则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层面影响了“中国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我国美术史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地美术学院成立了美术史(美术学)系,且不少综合类大学都开始设立美术史专业或科系,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
在诞生之初,艺术史作为辅助学科与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和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19世纪下半叶的艺术史家所采用的学术方法,既有古典的,如古物学、铭文学、钱币学等,也有现代的,如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当时欧洲的艺术史家通常为历史学、文学与哲学背景出身,但正是这批先行者的努力,使艺术史逐渐成为一门令人尊敬的“艺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