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板块东部与太平洋板块的接壤处,是马里亚纳海沟,它是全球最深的海沟,深度达10公里以上。而北部顶端的位置是日本的伊豆半岛,而富士山也是与欧亚板块及北美板块的交汇处。
菲律宾板块的面积在30个主要板块中排第11位。因为菲律宾海板块由菲律宾海以下的大洋岩石圈构成,而菲律宾群岛的大部分都位于该板块以西,所以它也被叫做菲律宾海板块。在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中,它是亚欧板块的一部分。
菲律宾海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底,西部以菲律宾群岛为界,西北部以台湾和琉球群岛为界,北部以日本为界,东部以伊豆-小笠原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界,南部则以雅浦岛、帕劳和印度尼西亚最东部的哈马黑拉岛等岛屿为界。板块的东部形成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系。
菲律宾海板块的东界是会聚边界,太平洋板块消减于其下。其西界、西北界和北界主要也是会聚边界,菲律宾海板块在此边界消减于亚欧板块(或由较广义的亚欧板块细分为的巽他板块、扬子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之下。其南部主要与加罗林板块相接,东北部一隅则与北美洲板块(或其细分出的鄂霍次克板块)相接。
菲律宾海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台湾岛,这一过程在今天还在延续。在其最北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的增厚地壳则与日本碰撞形成了伊豆碰撞带。
菲律宾板块构成了菲律宾海的海盆,它是5个较小的岩石圈板块之一,面积与阿拉伯板块相仿(Anderson, 2002)。在地球上现存的所有板块中,菲律宾海板块是唯一的一个几乎全部由消减带包围的板块。它因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被“捕获”和不活动的西半部,及由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消减而形成并不断增生的东半部。西半部将来注定会消失,因为它将向西和北消减于欧亚板块之下;而东半部则由几条南北向的海岭(自西向东依次是九州-帕劳海岭、冲之鸟-四国海岭和西马里亚纳海岭)及其间的海盆(如四国海盆,是巨大的弧后盆地)组成。伊豆-小笠原列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及其附近的水下火山,则通常被看作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系。
伊豆半岛是菲律宾海板块的最北端。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或其细分成的阿穆尔板块)和北美板块(或其细分成的鄂霍次克板块)三者会聚之点就是富士山。
菲律宾海板块以俯冲边界为主,易于产生形变。将理论结果与地球物理、地质以及GPS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菲律宾海板块内部及边界有明显形变。讨论了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指出其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分段性。在南海海槽一带有较强的挤压,在琉球海沟一带由于两板块耦合较弱及冲绳海槽的开裂,没有形成对东亚大陆的挤压;台湾附近两板块碰撞,对中国东南形成较强的挤压;在菲律宾群岛一带形成两板块间的复杂变形带,使两板块间的作用减弱。 菲律宾海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为俯冲带所围绕,使得它与洋脊体系相隔开,它缺失热点轨迹,并缺失增生边界。所以,它相对其它主板块的现代运动很难测定。因此对它的成因还有不同看法。 古地磁可提供解决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和成因的一些问题的一种手段。得自陆地和海洋钻探的倾角资料都一致地指出此板块向北移动。然而偏角资料的解释不清楚。仅有的海洋钻探的偏角结果得自ODP126航次,它表明自晚第三纪中期以来有很大顺时针转动。陆地研究也指出有偏角变化,表明有巨大顺时针转动,但对这些结果的解释有争论,因为所有采样位置都位于板块的东缘,那里有局部构造转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