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0月3日,叶赛宁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的农民家庭。叶赛宁从小受宗教文化的熏陶,经常跟随长辈出入教堂,但对东正教并不感冒和信任。[1]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

1904年,进入康斯坦丁诺沃村学堂读书;1909年,进入当地一所教会师范学校学习。

1912年,从教会学校毕业后,离开家乡前往莫斯科,并先后在肉铺当过伙计,在印刷厂当过校对员。

1913年,考取沙尼亚夫斯基莫斯科人民大学文史科旁听生,并开始与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成员交往。[2]

1914年,叶赛宁首次对外发表作品;1915年,赴彼得格勒(即圣彼得堡)拜访勃洛克。他的诗歌习作得到勃洛克的赏识,并把他的作品推荐给刊物发表。同年,叶赛宁同诗人戈罗杰茨基和作家列米佐夫组建“克拉萨”文学团体,并在此结识了高尔基和农民诗人克留耶夫。[3]

1916年,叶赛宁出版个人首部诗集《扫墓日》,其核心形象是乡村的俄罗斯。诗集一方面反映出个人内心世界的宗教情结,另一方面充盈着民歌的欢快风格。该诗集一方面表现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宗教关怀,另一方面也充满了民歌的无忧无虑因素。该诗集的问世使叶赛宁名声大噪,被公认为一名独具一格的诗人[1][3] ;同年,应征加入沙俄军队,在皇家战地卫生专列上服役。[2]

1918年,叶赛宁开始参加苏俄意象派文学团体的工作。1922年,陪同新婚妻子邓肯一同赴欧美巡回演出和游历。

1923年,叶赛宁回到苏联。回国之后,他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旅行加剧了其内心的忧郁情绪,让他感觉到自己如同一个失去祖国的浪子,他经常流连于街头酒肆,不断寻衅滋事。1924年,发表诗作《莫斯科酒馆之音》。[3]

1925年,发表自传体长诗《安娜·斯涅金娜》和以忏悔为主题的叙事诗《黑人》[6] ;12月28日,叶赛宁在列宁格勒一家宾馆中自缢身亡,年仅30岁。[1]

感情

1921年,叶赛宁认识了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两人在同年结婚,婚后不久叶赛宁便与邓肯共同出访欧洲。叶赛宁回国后的精神危机和消极作风使两人于1924年离婚。 叶赛宁《白桦》

1925年,叶赛宁与托尔斯泰的孙女塔其亚娜·托尔斯塔娅结婚。[1]

相关查询: 出生于 俄罗斯 康斯坦丁 东正教 function page.initImgBorder window.page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624秒 内存2.8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