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泉寺风景区位于邹平市西南长白山中。醴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有1500年的历史。 共13张 醴泉寺
唐中宗时,寺僧仁万重建寺院时东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赐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寺坐南面北。
2004年至2006年两年间,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1200万元在寺庙原始的基础上,重修和扩建了醴泉寺。
整座寺院有两大主殿和三大偏殿组成。主殿由北至南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西偏殿由北至南为观音殿、释迦牟尼佛殿,东偏殿为地藏殿。大雄宝殿南为范公祠。
2006年新建成的醴泉寺景区占地2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3]
在建筑布局上继承了明代风格。[1]
醴泉寺
醴泉寺建于群山环抱之中,坐南面北。大门两侧蹲踞一对石狮,迎门为文昌阁,阁上有殿,塑有文昌帝君神像。殿西有一古钟,径口2米,高3米有余,撞击之声,响彻数里。
阁南为大雄宝殿,能容千人。中有释迦牟尼石像,系一巨石刻成,仅头部就有1米多高。殿后有东西两个跨院,东为范公祠、西为三星殿等,整个建筑完整和谐,浑然一体。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今属江苏)人,与包拯同朝,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少小立志,发奋苦读,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在邓州知州任上留下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岳阳楼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名传千古,载入史册。范仲淹与醴泉寺还有很深的缘分呢。
范仲淹两岁丧父,贫苦无依的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更名换姓,生活过得十分清贫。7岁时,生母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他只得在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
但艰难的生活抵挡不住范仲淹对知识的渴望,他读书非常刻苦,15岁即被举为学究,称“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
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
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避开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典故的来历。
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