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语成语,"野心勃勃"由"野心"与叠词"勃勃"构成复合词:
"野心"原指野兽难以驯服的本性,引申为对权势、领土的非分追求
"勃勃"形容旺盛的状态,强化欲望的强烈程度整体释义为"形容对权力或功名利禄存在极大的非分欲望",多用于形容政治人物、军事集团或商业机构的扩张企图。
文献记载显示:
首次完整形态出现于1905年出版的《狮子吼》,作者陈天华在首章写道:"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国尽归他的宇下",借小说人物批判帝国主义扩张
该作品作为清末革命文学代表作,使成语在近代汉语中得到广泛传播
该成语在使用中呈现以下特征:
主谓式结构:"野心"作主语,"勃勃"为谓语
语法功能多样性:
作谓语:直接描述主体特质,如"这个军阀野心勃勃"
作定语:修饰具体行为,如"野心勃勃的殖民计划"
作状语:强化动作动机,如"野心勃勃地发动政变"
语义网络包含:
近义成语:
狼子野心:强调本性凶残
利欲熏心:突出利益驱动
垂涎三尺:侧重贪婪表现
反义成语:
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廉洁奉公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政治领域:描述领土扩张意图,如"19世纪末列强野心勃勃地瓜分非洲"
商业竞争:形容企业并购行为中的极大野心,如"这家公司野心勃勃地收购竞争对手"[1]
文学创作:茅盾在《新版后记》中通过"最初构思的时候,原也雄心勃勃……"形成语义对照[1]
从清末至今的语义变迁:
1905-1949年:多用于批判帝国主义殖民扩张
1950-1979年:扩展至形容霸权主义行径
1980年后:在日常语境中泛化为形容对权力或功名利禄存在极大的非分欲望[1]
需注意的规范用法:
读音:"野"标准读作yě,避免误读为yè
结构:不可拆解为"野·心勃·勃"
褒贬区分:与褒义词"雄心勃勃"存在情感色彩差异,后者多用于肯定积极抱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