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视”出自《论语·颜渊》篇中孔子与颜渊的经典对话。颜渊问仁时,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核心主张,并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为具体实践要求。这段对话完整记载于《论语》第十二篇,成为儒家伦理体系中关于行为规范的重要论述[1] 。
该成语的产生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相关。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作为实现仁德的方法。四个“非礼勿”的并列结构,既是对个体行为的外在约束,也是培养内在仁德修养的路径[1] 。这种由外而内的道德培养模式,体现了儒家强调实践与内省结合的教化理念。
作为《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非礼勿视”常被用于传统文化教学。在2024-2025年多地高二语文试卷中,该成语多次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出现,要求考生结合原文解析其内涵。事业单位招考试题中,该成语常被用来考查诸子百家主张的对应关系,需正确辨识其出自孔子而非墨子[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