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舞蹈同其它艺术一样,包含有许多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种类。从舞蹈分类学的角度,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同志曾分列为:民间舞蹈、古典舞蹈、民族舞蹈、芭蕾舞、中国现代舞。也有同志认为,如以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为界,可分为中国古代舞蹈与中国现代舞蹈两大类。从舞蹈艺术本身的专业加工与规范化程度的大小、多少、深浅来说,可分为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民间舞蹈两大类。总之,舞蹈的分类,宜粗不宜细,因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品种还处于发展与形成之中。但是,无论是粗分或细划,就舞蹈的品种来看,将必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叙事性舞蹈“长于抒情”,并侧重分析了一些花、鸟、鱼、虫和表现自然景物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取材于自然界的动物或静(植)物,目的都是为较深刻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而绝非仅仅囿于“物”和“景”的本身。否则,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艺术美而存在的价值。因为一切艺术的真谛,都是为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的,它的最基本的一面,就是把人类生活的本质,真实地、生动地而形象地再现于艺术舞台。对真的、善的、美的,则赞美它、歌颂它;对假的、恶的、丑的,则暴露它、鞭笞它。舞蹈艺术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共同肩负着这一严肃的艺术使命。但是,各种艺术完成其使命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仅就舞蹈来说,可以使用抒情的方式,也可采用叙事的途径,或运用其它什么样式,这就形成了舞坛多层次、多风格、多品种的景象。我们说舞蹈“长于抒情”,主要是针对特定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而言,并不是指一切舞蹈品种都排斥叙事。从厂义上讲,舞蹈能否叙事?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叙事性舞蹈是舞蹈诸品种之中的佼佼者之一。舞蹈艺术多品种的现状与发展。是为满足人们欣赏需求的必然。有的观众偏爱抒情性舞蹈,有的则喜好叙事性作品,还有的更热衷于舞剧或其它品种。应当看到,在我国舞台上出现的大量的富有情节性的舞蹈,以及大大小小的舞剧,都是不同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因此,问题不在于能否叙事,而是取决于怎样叙事。
“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已被认定是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特性了。于是,论舞者中多见论“情”、论” 抒情”而乏有论“事”、论“叙事”者。但舞蹈毕竟还不能完全摒弃“叙事”,说“拙于叙事”当然也并非说“不能叙事”。只要舞剧、情节舞作为舞蹈的样式还会长期存在,“论舞蹈的叙事性”就不是无的放矢。
在一九八〇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双人舞《再见吧!妈妈》,就像一首叙事诗一样,激动着人们的心弦。它表现一位小战士在战火中负伤,回忆起自幼在母亲怀抱里成长,直至告别亲人,从军参战,最后以紧握爆破筒,冲向敌阵光荣献身的壮举,舞蹈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然而,这部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却是独辟蹊径,别具匠心。编导在处理这一政治性很强的题材时,突破了过去描写战争题材的常规,没有限于单纯的叙事,去撷取冲啊、杀呀、格斗等所谓富有“舞蹈性”的战斗过程,而是借助于对自卫反击战的战斗生活画面,尽情抒发人(战士和母亲)的思想感情,表述人的内心活动,以母亲鼓励儿子,儿子勇于献身的壮烈行动,揭示了面对敌人入侵,坚决奋起抗击,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惜牺牲生命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感人至深,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