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面积921.3平方公里,耕地85.9万亩,水域31.91万亩。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5.3℃。[1]
昆山属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西濒阳澄湖,南依淀山湖,境内地势低洼,河港密布。古老的吴淞江、娄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境腹部,把全县分成昆南滨湖地区、昆中平原地区和昆北低洼圩区三片。沪宁铁路、苏沪公路和锡苏浏公路横贯县境,乡村公路交织如网,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区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对外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楼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72,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陈墓、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径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