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支原体外观呈烧瓶状,末端有一棒状结构。生殖支原体是所有支原体中基因组最小的一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生长非常缓慢,在一般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及有氧情况中不生长,在不含醋酸铊的SP-4培养基中生长。生殖支原体可通过自身的黏附结构黏附于上皮细胞、红细胞的表面,并可在细胞表面滑动,逐步进入上皮细胞及红细胞内致病。
生殖支原体感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有关。有人用PCR技术检测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体阳性患者尿中生殖支原体阳性率为28%,而衣原体阴性患者尿中生殖器支原体阳性率仅为7%。[1]
自从1981年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首次从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患者尿道分泌物中分离以来,有关Mg的研究日益增多:从基因蛋白组、生物学性状、培养特性等基础研究到致病性、耐药性、治疗等临床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Mg是已知能自行复制的基因组最小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动物宿主体内。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Mg引起临床相关疾病的问题已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它在泌尿生殖道及其他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Mg感染一直影响着人类健康,继而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近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Mg感染率正逐步上升,需要对Mg感染有整体透彻的理解以利于制定新的防治策略。Mg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成,从而使在分子水平研究Mg致病性成为可能,有关Mg致病性、Mg与其他多种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Mg对培养基要求极高且生长缓慢,培养较难。尤其是临床标本中Mg的培养更不容易成功。[2]
分离培养法
1、 培养基培养
Mg对培养基要求极高且生长缓慢,培养较难,尤其是临床标本中Mg的培养更不容易成功。Tully1981年建立了对医学支原体具有重要意义的SP-4培养基。适合于Mg生长的SP-4培养基,不含醋酸铊,含Mg代谢所需的葡萄糖及其它营养成份,最适pH为7.4-7.5,可通过加入0.8%Noble琼脂或0.5~0.6%琼脂而固体化,用于克隆菌株,观察菌落,Tully等利用这种培养基,从13份尿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培养获得2株Mg,培养期约为50天。1996年Jensen等还报道了另一种适合Mg生长的培养基,即改良Friis肉汤培养基,11份PCR检测Mg-DNA阳性的尿道分泌物标本中,有6份在其中呈阳性生长。
国内学者对SP-4培养基进行了改良。赵季文等利用改良的SP-4培基从性病及性乱人群中分离Mg获得成功,初代生长时间在30天以上,平均为37.83天,最长为55天。
2、组织细胞培养法
组织细胞培养支原体,可为支原体提供良好的类似体内的生长环境。早在60年代,Chanock等报道了肺炎支原体(Mp)在组织细胞中的生长。90年代,Jensen等开始尝试用细胞培养法来进行Mg的繁殖,并借此在电镜下观察到Mg侵入细胞的过程以及在细胞内的定位。在PCR的监测下,Jensec发现在11分PCR检测MgDNA阳性的尿道标本中,有9份适应在Vero细胞磁头中增殖,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转入改良的Friis fF肉汤培养基中,有6份能继续传代生长,最终在琼脂培养基中克隆获得4株。Jensen认为,在分离获得新的Mg菌株方面,细胞培养繁殖过程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使临床标本中的Mg逐渐适应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二是增加了接种于支原体肉汤培养基中的支原体数量,三是提供持续的接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