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臼齿牙冠呈方圆形,咀嚼面存在两个尖端形成双尖结构,与臼齿的四尖结构形成显著区别[2] [3] 。上颌第一前臼齿(P1)牙根多呈分叉双根结构,而第二前臼齿(P2)及下颌前臼齿更常见单牙根形态[2] [4] 。牙冠表面窝沟裂隙较臼齿浅,但仍易积聚食物残渣[2] 。
作为食物加工链的中间环节,前臼齿兼具犬齿的撕裂功能与臼齿的研磨功能。在咀嚼过程中,其通过上下牙尖的咬合运动将大块食物切割成碎片,并推送至臼齿区进行深度粉碎。食肉动物的前臼齿演化出锐利尖端,咬合时可切断韧带与软骨;食草动物则与臼齿共同形成宽大的研磨面[5] 。
上颌前臼齿齿冠对称性高于下颌,其中P1颊侧向近远中方向突出,齿尖夹角区呈狭长菱形;P2颊侧突出程度个体差异显著,舌侧尖近中偏移明显。下颌前臼齿(P1、P2)形态变异集中于近远中舌侧区域,P1近中舌侧内缩形成方形齿尖区,P2因舌侧尖偏移形成中央菱形结构。2010年的形态测量显示,下颌前臼齿存在2-3种可量化分类类型,差异主要源于颊舌径比例与齿尖位置[1] 。
儿童乳牙列中无前臼齿结构,该位置由第一乳臼齿占据。在6-12岁恒牙替换期,前臼齿逐渐萌出并形成功能结构。此发育特征使前臼齿成为人类牙齿系统中唯一不经历乳牙阶段的类型[2] 。
祖熊类化石显示,其前臼齿已呈现功能分化:第二、第三前臼齿保留双根结构,第四前臼齿下后尖呈刀片状且原尖位置后移。某些古熊类前臼齿出现退化现象,如戴氏祖熊的第二前臼齿退化成纽扣状,反映食性改变对牙齿形态的影响。这些发现为哺乳动物前臼齿的功能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