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年,该规划被命名以《首都地区规划建议》(Skitsefoslag Til Egnsplan For Stork benhavnUdaebjdet 1947 AF Egnsplamkotoret)并正式出版公布,该规划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新型郊区,停止老城区无休止的蔓延。对老城区的具体措施应是采取保护为主,有限改造为辅,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居住环境和条件。
二是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City)。通过从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最终形成以铁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pearl),老城区为“掌心”(palm)。
三是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对一些贫瘠的土地进行开发,营建出“宜居环境”。规划指出哥本哈根市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西部和南部,通过对该区域景观的丰富和美化去吸引市民前去居住,最终实现城市扩张的有序性与布局的合理性。
四是保留现有绿色开敞空间,充分保护并进一步美化环境。规划建议在各个“手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尽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这些楔形绿色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的林地、农田、河流也包括人工改造的公园、绿地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郊区市镇之间的横向扩张,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环境并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宜人的休闲与娱乐空间。
市镇选址
建议提出,新建市镇应选在铁路沿线上,城镇选址的距离应以距市中心(指从家到工作场所)所用的交通时间不超过45分钟为宜,(规划考虑到当时已经有一部分的妇女开始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成为职业女性。在忙完工作之后还要应对家务,因此不应让她们再在交通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使位于郊区的中小城镇具有充分的吸引力。
新建城镇社区规模
规划建议中将城镇社区分为3种类型:(1)居民小组(residential unit),规模应在1千~2千居民;(2)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规模应在5千~5万居民;(3)居住小区(community unit),或者为大都市的区(metropolitan districts),规模在5万~10万居民左右。做出这种分类考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各城镇的具体环境与位置条件会有不同,而各层次市民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年轻人喜欢规模大一些的城镇,而老年人或一些富裕家庭则喜欢规模小一些的城镇。另一方面,未来的工业区也将多分布在铁路沿线上,这样不仅有利于生产和货物运输,也便于工人居住。所以,不同规模的城镇不论是对居民还是对不同的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