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起源于眼镜。人类在约700年前开始使用眼镜。公元1300年前后,意大利人开始用凸透镜制作老花镜。公元1450年左右,近视眼镜也出现了。
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里帕希(H.Lippershey)的一个学徒偶然发现,将两块透镜叠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到远处的东西。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听说这个发明以后,立刻制作了他自己的望远镜,并且用来观测星空。自此,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诞生了。伽利略凭借望远镜观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环形山、木星的卫星(伽利略卫星)、金星的盈亏等现象,这些现象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所以叫作折射镜。 共2张 伽利略于1609年制成的望远镜,口径4.2厘米。
1663年,苏格兰天文学家格里高利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格里高利式反射镜,但是由于制作工艺不成熟而未能流行。
166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稍微改进了格里高利的想法,制成了牛顿式反射镜,其口径只有2.5厘米,但是放大倍率超过30倍,还消除了折射望远镜的色差,这使得它非常实用。[1]
1672年,法国人卡塞格林利用凹面镜和凸面镜,设计了现在最常用的卡赛格林式反射镜。这种望远镜焦距长而镜身短,放大倍率大,图像清晰;既可用于研究小视场内的天体,又可用以拍摄大面积的天体。哈勃望远镜采用的就是这种反射望远镜。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兄妹(W.Herschel和C.Herschel)用自制的15厘米口径反射镜发现了天王星。此后,天文学家给望远镜加装了许多功能,使之具备光谱分析等能力。 口径5.08米的海尔望远镜。
1862年,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父子(A.Clark和A.G.Clark)制造了47厘米口径折射镜,拍到了天狼星伴星的图片。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领导建成了1.53米口径反射镜,拍到了天狼星伴星的光谱。
1948年,海尔望远镜落成,其5.08米的口径足以观测分析遥远天体的距离和视向速度。[2]
1931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制成施密特式望远镜。
1941年苏俄天文学家马克苏托夫制成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折返镜,丰富了望远镜的种类。
在近现代和现代,天文望远镜已经不局限于光学波段了。1932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射电辐射,标志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空间天文望远镜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微子、暗物质、引力波等新型望远镜方兴未艾。现在,天体发出的许多信息都已经成为天文学家的眼底之物,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广阔了。[2]
2021年11月初,经过漫长的工程研制和集成测试,万众期待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JWST)终于运抵坐落于法属圭亚那的发射场,将于近期发射升空。[18]
口径、焦距、焦比
口径(D)是物镜的直径,口径大小决定了光学系统的分辨力。根据瑞利判据,望远镜的分辨力和口径相关。口径越大,分辨力越强。焦距(f)是望远镜物镜到焦点的距离,决定了光学系统在像平面上成像的大小。对于天文摄影来说,物距(被观测天体的距离)可以认为是无穷远,因此像距就等于焦距,所以像平面也被称为焦平面。望远镜焦距越长,焦平面上成的像越大;反之则越小。焦比(F)是望远镜的焦距除以望远镜的通光口径,即F=f/D,它决定焦平面上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子数量。也被作为曝光效率的重要指标。焦比越小,焦平面上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子就越多;反之则越少。也就是说焦比越小的镜子曝光效率越高。[3] 焦距越长,焦平面上成的像越大,反之则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