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朔策”,即月相变化的周期。
浩瀚星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要数月亮了,它那变化万千的外貌,它所承载的那么多的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为人间平添了多少诗情画意。广寒宫里琼楼玉宇,有嫦娥仙子翩翩起舞。不仅如此,月亮周期性的阴晴圆缺还是人们自古以来制定历法的根据之一。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自转,平均周期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同步自转”),因此月亮总以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在人造卫星上天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从来没见过月亮的背面。
月球本身不发光——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来自太阳反射的光。
月相变化——月球对着太阳时,为满月;月球背着太阳时,则无光。
图1右边红色代表太阳光,大圆为月球运行轨道,圆中心为地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所看到的月相,即:朔——全黑,农历定为每月初一;望——全白,是月亮团圆之日,为农历的十五或十六;半白半黑月相谓之上弦或下弦。朔望月的形成——如图1所示:太阳光从右边射来,中间圆代表地球,围绕地球的是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月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相:在“望”时,地球观测者所看到的正是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即为满月;到“朔”时,看到的是月球背朝太阳的一面,即无月亮。 图1 朔望月
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进一步说,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但由于月亮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小部分重合,大部分不重合;有时大部分重合,小部分不重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