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黄河下游频繁决溢,平均每1-2年发生一次溃堤事件[4] [8] 。澶州至滑州段河道因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持续抬升形成"地上河"。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汛期,河水冲破横陇埽堤防后改向北偏东方向流动,形成独立于东汉王景故道的新河道体系[2] [3] [6] 。
新河道位于唐代大河以北[2] [4] ,整体走向较原有河道北移约80公里[6] [9] 。自濮阳向东经清丰、南乐进入河北平原,最终经天津附近入海[1] [7] 。河床纵坡较陡,初期冲刷能力强,但后期因泥沙沉积导致行洪能力下降[5] [8] 。
此次改道打破东汉以来黄河相对安流的局面[3] [9] ,开启北宋中后期"东流北流"之争的先河[4] [5] 。朝廷为维持新河道投入大量埽工材料修筑堤防,仅1041年就动用梢芟1800万束[8] [9] 。河道存续期间(1034-1048年)仍发生多次小规模决溢[7] [8] 。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在商胡埽发生更大规模决口,形成北流河道[1] [5] [7] [8] 。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黄河在横陇埽决口形成横陇河[3] [4] [5] [6] [7] [8] [9] 。尽管朝廷多次尝试堵塞北流使河回归横陇故道,但因水文条件变化均告失败[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