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正月初七”的起源,有四种说法。
民间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由初一到初六分别是鸡、狗、羊、猪、牛、马的生日,第七天是人类的生日。故正月初七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2]
正月初七是纪念始祖造人并表达对人本身的重视。该说法基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在开辟天地后,前六天依次造出了天地万物,第七天创造出了人类。这种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始祖的崇拜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远古时期人们因无法解释自身起源而想象出一个超自然神祇作为信仰和维系氏族关系纽带的心理。[3]
正月初七起源于古代的占卜活动。例如,汉东方朔的《占书》记载,初一到初七分别对应鸡、犬、豕、羊、牛、马、人,初八为谷,若当天晴朗则相应生物繁盛,阴则可能有灾。《燕京岁时记·人日》也提到,初七日谓之人日,当天天气晴明则预示人生繁衍。这显示了古人通过人日天气来预测人的生育繁寡和健康疾疫的占卜行为,是古代先民在无力胜天、感到自身渺小时,欲借助神灵预测吉凶祸福或希望得到神灵护佑的意识反映。[3]
正月初七起源于道教的祭典仪式。如《三元品戒经》记载,正月七日是天地水三官之日,可修斋。《谈荟》也提到,正月七日北极元天真武上帝午时下降,且该日是三会日,宜修延神斋。这些记载表明,正月七日有道教祭典天神的重要活动,因此被视为道教祭典仪式的反映。[3]
关于“正月初七(人日)”的记载,以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为早。书中提及:“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转引自《事物纪原》)由此可归纳出两点:一是当时不仅有“人日”,还存在六畜之日与五谷之日;二是其本质为一种迷信行为,即通过占卜祈求全年人丁兴旺、六畜繁盛、五谷丰收,尚未具备显著的节日特征。[4]
至晋朝,开始兴起在“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形的习俗,称为“人胜”。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赠,登高赋诗。”(转引自《太平广记》)此后,“人日”转变为“人胜节”,与占卜行为脱离关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