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个经济单位作为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除了根本利益一致外,还存在着物质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同时,劳动者个人也还存在着物质利益的差别。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有计划地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不仅要采用行政手段,而且要重视利用经济手段,通过多种经济杠杆,使各个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国家计划的实现。
《中国经济史》对经济杠杆的说明
国家和企业必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国家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相互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矛盾,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运用经济杠杆,体现为国家和企业把实现既定目标同企业和劳动者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方面影响和调节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保证国家和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运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中共十三大指出:“计划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产业政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产业政策的实现。”
中共十六大进一步强调:“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运用经济杠杆,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掌握经济信息和市场动态,做好经济预测工作,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同时要注意各种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配合进行。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来实现的。因此,运用经济规律只能通过运用相应的经济范畴为手段来实现。 经济杠杆——信贷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经济杠杆是有着广泛的作用,一类是调节作用,一类是推动(或调动)作用。
是指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调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经济管理中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某些短线产品价格可以促进这些产品的生产,降低长线产品的价格可以减少该产品的生产。在流通中,通过提高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可以减少需求,降低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可以限制生产,这就是调节供求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